又是一年高考季,第一场语文已经开始,场内学子挥汗如雨,场外家长心急如焚的壮景又一次在全国各地同步上演。
两小时后,作文,这个占据了语文试卷近半分值的考题,将再一次冲上热搜,占据媒体头条。
事实上,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高考作文已经经历了近50年的发展变化。50年间,作文题目从贴近时代到张扬个性,从强调主流到追求多彩,从家国社会到以人为本,一直记录着时代发展的印记,同时又被发展中的时代记录着……
70年代,以命题作文为主,政治色彩深厚
刚恢复高考的70年代,作文题目既有比较鲜明的政治色彩,又有振兴中华的热切愿望。
1977年,中国高考制度得以恢复,这年高考各省独立命题。作文题多为紧跟局势的政论文和议论文,写作范围被严格规定。其中,北京的题目是《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天津的题目是《他像雷锋同志那样》、河南的题目是《我的心飞向毛主席纪念堂》、黑龙江的题目是《每当我唱起<东方红>》。
北京考生阎阳生以自己这一年生子、工作以及复习迎考的经历作为战斗的内容完成了作文,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和争议。有的老师认为不突出政治应该不及格,有的老师则认为这正好表现了老三届被耽误十年的心路历程,该得到最高分。
1978年是恢复高考的第二年,也是我们国家刚刚摆脱计划经济,走向改革开放的一年,社会工农业生产各方面都需要一个很快的速度。这一年起,高考实行全国统一命题,作文题目为缩写《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
80年代,从泛政治化到多元表达
时代在变,考题也在发生改变。改革开放之后的80年代,是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高考作文的很多改变也悄然出现在这个十年,作文从题材到体裁都有了一定的突破和创新。在形式上涵盖了书信、读后感、命题作文等多种题材;内容上也不再以政治为主,而是更多的转向了对人与自然和社会热点的关注。
1980年《读画蛋有感》具备更高的灵性,是高考作文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里程碑。“要知道,1000个蛋当中,从来没有两个是形状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同一个蛋,只要变换一下角度去看,形状也就不同了”,此类经典名句已成为珍贵的高考记忆。
80年代初,国内报章杂志上针砭时弊、讽刺幽默的漫画篇幅逐渐增多,曾风靡一时。1983年的高考作文就首次以漫画出题——《挖井》,在形式上有了创新,成为高考作文发展中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80年代中期,伴随着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问题逐渐显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共处,然而这对当时的很多人都是一个陌生的概念。1985年的材料作文《致光明日报编辑部的信》、1986年的命题作文《树木·森林·气候》都极具前瞻性地关注了这个未来的社会热点现象。
1988年高考作文题目《习惯》,在作文史上首次放开了对文体的限制,要求除诗歌以外,其它文体不限。
90年代,贴近自我,重视品行修养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90年代经济多元化带来了社会意识的多元化。此时的高考作文多是提供一段生活化、现实化的材料,让考生根据材料提炼观点,或就事论理,或书写自己的人生感悟。
改革开放关键时期,随着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西方各种思潮不断涌入,导致不少人对改革开放持有怀疑态度。此背景下,1990年高考,根据“每朵花下面都有刺”还是“每丛刺上面都有花”的材料写议论文;1991年就“近墨者黑”或“近墨者未必黑”写一篇辩论发言稿。高考作文命题从关注社会热点慢慢转向了关注社会道德和修养品行。
时隔13年,漫画再次出现在高考作文中。1996年,《给六指做整形手术》和《截错了》两幅作文漫画登上了多家媒体的头版,并被选入高中政治教材,成为高考作文中的另一个经典。
1999年是素质教育的第一年,作文题目《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给了考生很大的想象空间,标志着高考作文进入一个话题作文时代。该题目曾在两年后被拍成电影《记忆大师》。
21世纪,新时代元素与张扬个性
进入21世纪参加高考的考生是80、90后一代,他们张扬个性,为人、行文都有突破传统思维的独到见解。21世纪高考作文命题也出现了更多的突破,加入了很多新时代的元素,考生在作文上也是大胆创新,甚至出现了文言文答卷。2001年南京市第13中学高考考生蒋昕捷凭古白话文《赤兔之死》获得作文满分。
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高考作文题目变化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2001年至2003年作文题目采用全国统一命题的形式,内容都体现在考生的道德取向。
2004年至2006年,全国实行新课改的省份开始自主命题。题型出现了话题、材料、命题等多种形式,进一步体现了社会文化趋势,包含哲理和对美学价值的追求。
话题作文一般仅提供一个话题,是一种规定表达中心内容、不限制取材范围和表达方式的作文形式。以话题为内容的开放式命题与以往的命题作文相比,它给了考生更大的写作空间。在2007年之前,全国高考作文题是以话题作文为主。2005年16套高考试卷的作文题中,话题作文多达9套。但到2007年,所占比重明显减少,在19套全国卷及各地自主命题卷中只剩下5套。2009年话题作文仅剩广东卷的“谈谈生活中与‘常识’有关的经历,或你对‘常识’的看法”。2010年也仅有一套,是天津卷《我生活的世界》。
2007年至2010年,高考作文趋向生活化,开始关注人的心灵世界。考题由道德高标回归现实生活,由泛泛的讲一个大道理回归到关心每个个人,关心生命的质量,高考作文命题的变化,反映出以人为本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
2010年后,唤起青春理想,厚植家国情怀
以人为本,唤起青年一代的家国情怀。高考作文题更加贴近现实,让学生有话可写。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社会现实,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学会独立思考,尝试品味人生,感受时代的冲击和震撼,把自己内心真正的感受和思考表达出来。
2015年天津卷以社会流行的新词语“范儿”作为写作材料,并提示考生“范儿”多指好的“风格”“做派”,近似于“有气质”“有情调”“有品位”的意思。题目贴近学生生活,导向积极,传递正能量,引导考生关注现实生活。
2017年北京卷作文题“共和国,我为你拍照”,以2049年共和国百年华诞为情境,要求考生通过拍照来展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成就,小切口,大开掘,暗合“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有利于发挥想象,也引导考生将个人命运与共和国发展紧密结合,激发了考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2019年全国高考语文共有8份试卷9道作文题,虽然题目各有侧重,但几乎无一不涉及时代重大主题。如全国二卷作文试题《青春接棒,强国有我》,指出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五四运动100年、新中国成立100年五个标志性历史节点,引导考生体验历史、思考未来,激励他们自觉接续奋斗。北京卷作文题分为议论文和记叙文两种,其中记叙文以《2019的色彩》为题,议论文以《文明的韧性》为题,在时代发展的宏大背景下,激发考生的时代责任感和使命感。
写在最后
时代在不断变化,作文命题也变化万千,但始终围绕着一条主线,即关注人性,关注人生,关注人的发展。
自恢复高考以来,近50年高考作文的命题内涵越来越丰富、多元,让考生人人有话可说,有事可写。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作文题目,内涵比较窄,考生很容易偏题,这与当时高考的录取率低有关系。当时作文题的难度相对较高、选拔性强,流行写议论文,而议论文一旦审题出现偏差,作文就很容易得低分。
在审题方面,“新材料作文”要求学生围绕材料的范围进行写作。这给了考生一个提炼观点、表现自己思维的机会。强调在审题上降低难度,出发点是让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讲。
话题作文之后,文体的限制放得更开了,让考生展现自己在写作方面描写、叙述、抒情等各方面的能力,是一种百花齐放的局面。
然而,感遗憾的是,虽然高考作文题越来越“活”,但是佳作却不是很多。好作文不仅在于辞藻和行文等技术性的因素,更在于考生的思想、观念、认识。现在网络发达,学生接触的信息、知识多了,但是阅读少了,对人生的感悟少了。作文读起来“千人一面”,内容单一、相似、有局限。说到底,作文要写得好,一要多阅读,二要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