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15晚会提振消费从心开始观后感独到看法3篇

时间:2024-11-21 17:57:58 作者:皮皮侠 字数:17418字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2023年315晚会提振消费从心开始观后感独到看法3篇 315晚会主题提振消费,供大家赏析。

2023年315晚会提振消费从心开始观后感独到看法1

  入夜时的港城,华灯下,人声鼎沸。浓浓的烟火气,让“夜经济”不断升温。

  走向复苏的“夜经济”不仅为夜晚增色,也成为各地提振消费市场的一大“法宝”。

“夜工族”正在成为就业新力量

  下午3点,23岁的王璇收拾妥当,走出家门,准备开始当天的工作。她如今的上班时间是从下午4点到晚上12点半。一个月下来,收入4000多元。

  随着港城夜经济的繁荣,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夜工族”的行列。他们主要就业的场所为各大消费市场,主要从事的行业为夜经济消费产业。这些人通过弹性作息、错峰值守、共享经济,为广大市民提供夜晚消费需求,他们原本的职业和身份各不同,但每个人的劳动都成为温暖夜色的光。

  如今,“夜经济”已成为提升城市活力、拉动城市发展的一个新引擎。以夜间外卖平台的销售统计为例,_月以来,港城多个平台夜宵外卖爆单。根据_提供的数据显示,_月以来,_在多个三四线城市的夜间活跃骑手人数同比增长超60%;港城超过25%的_主播把开播时间定在18点到21点的黄金档。“网上直播间人气最旺。”赣榆海头的快手网红主播三子表示,“晚上大家吃过饭,正好可以慢慢地看直播,所以我们直播一般都安排在晚上。”

  业态很好,但问题依然存在。巨龙路一家酸菜鱼店的负责人表示:“每年夏季,港城街区夜晚都会比较热闹,但是用工是我们当前最大的难题。”

  夜商圈正在逐步形成

  每年夏季,都是“夜经济”快速发展期。

“进入_月,盐河巷的夜市正式拉开大幕。”在盐河巷工作三年的老王说,“以餐饮为例,每家每晚都会翻台好几次,主要消费人群以年轻人和游客为主。”

  不仅是盐河巷,入夏以来,港城多个商圈都被激活。通过百度热力图可以看到,晚上7点以后,港城商圈主要聚集在盐河巷、巨龙路、通灌路一带,其中通灌路是夜晚和白天两大商圈交汇地,体现了该区域极强的消费吸引力。与此同时,家得福、利群、保真等超市在这个时段也会涌入大量的消费者。

“夜间消费的话,一般都在50元至100元不等。”记者在通灌路随机采访十家餐饮店铺,营业人员大多给出了这样的判断。在盐河巷东侧店铺,消费价格略高一点。离盐河巷仅有几步地的步行街小吃街,消费单价为10元至50元。

“连云港晚间消费依旧是餐饮消费,大额的消费力还是不足。”多家商业综合体负责人表示,“目前,港城夜间消费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渠道问题,因为商业综合体和商业街区距离并不是很近,彼此相互促进力不足。”

  夜间服务需要激活

  中国的“夜经济”发展经历了由“单一化经营”到“多元化发展”的过程。最开始“夜经济”是餐饮、购物等消费活动由白天向夜晚的延伸,通过增加营业时间来实现流量增加,之后,“夜经济”业态逐渐丰富。随着消费需求的不断升级,夜游、演艺体验等新业态开始出现并走向成熟。

  日前,连云港大剧院宣布7月1日复演。这意味着港城“夜经济”文娱加持开始了。当然,大家也期待更多的夜间服务被激活。“目前,因为没有排片,各家电影院依旧没有开放。”市区一家商业综合体负责人介绍,“我们其实蛮期待电影院开放的,因为它对于拉动综合体夜间的消费还是有很大利好的。”

“夜经济”是一张城市名片,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品位和形象,也是提升市民生活品质的重要载体。“我们期待烟火气的连云港回归。”在巨龙路,一位来自上海的游客表示,“这次是专门来连云港看风景的,期待下次来的时候,连云港夜色正好。”

2023年315晚会提振消费从心开始观后感独到看法2

  在“保经济、促消费”的号召之下,零售企业为提振消费使出浑身解数,从线上到线下,从直播到数字化,从技术创新到营销创新等,无不尝试一番。眼下,从“疫情保卫战”到“拓展新零售商业版图”,零售企业正在各展所能。

  数字化加速度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继续出台支持政策,全面推进‘互联网+’,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在全球疫情持续蔓延、世界经济动荡加剧的背景下,一个全新的数字零售时代正在加速开启,只有不断释放新零售发展空间、激发新零售市场活力,助力新零售提速换挡,才能吹响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号角,为中国经济复苏提供持久动力。

  在疫情严重的时候,全民宅在家,线上下单、线下配送的新零售模式缓解了人民生活的不便,互联网化的全渠道经营已成为特殊时期企业的业务倚靠。在福州,永辉依托有力的供应链和智慧零售系统保障了千家万户生活;在长沙,_通过“_”小程序甚至实现了到家业务十倍的增长;在无法开展堂食服务的情况下,西贝莜面、庆丰包子等传统中餐企业甚至变成了外卖供应商。在严峻的挑战之中,数字化前台设施建设得越完备,企业的生存能力也就越强。

  事实上,在疫情的催生下,在线消费市场大幅度发展,给新零售奠定了很好的基础。疫情期间零售市场也发生着本质变化,原本消费者中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的消费者已经变成忠实的线上消费者,而在家消费场景也有所增多。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和5G的快速普及,使得线上流量和渠道变得多元化,未来基于各个场景下的业态将诞生,线下多业态并行将成为发展的主流。

  与此同时,传统的单一电商一定会变成多维度电商服务,这些服务的诞生让消费体验更好,黏性更强。30分钟配送送达带来更加完美的消费体验和品质保证,而社区社群、社区拼团、直播和KOL(关键意见领袖)等运营,使得触达消费者的手段变得多元化。专家认为,零售企业的数字化程度将成为决胜未来的关键。

  新营销释放活力

  据报道,_在_开设旗舰店当日,“直播一姐”薇娅在5秒内卖光了600万只小龙虾。如今,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该店日销售额已达到百万元。从被质疑到蓬勃发展再到疫情的助推加速,不到三年时间,作为新零售的行业标杆,_鲜生所代表的新零售模式已经变得越来越清晰。

  _总裁侯毅表示,此前新零售是解决“货”的问题,而现在更多的是满足“人”的需求,两个维度的升级,最终打破的是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用户需求可以随时随地被满足。在_的规划中,未来将不再区分线上和线下,而是真正实现两者的一体化。同时,将是一个一体化的供应链体系为核心,支撑线上线下的全渠道运营和销售。“只有把供应链做到极致,才能极大地降低运营成本。供应链只有自己开建,做出好的产品,做出有性价比竞争的商品,这是今天零售业必须要走的路,如果你没有人家有,那你就没法竞争。”侯毅如是说。

  而对于当下最流行的营销方式——直播,有业内人士认为,从网红努力做主播带货,到今后主播会变成一代网红。未来各行业会产生更多的垂直细分领域的专家,他们跟顾客之间有一个良好的互动关系,这样就可以产生更高效的连接。对于零售企业来说,导购将成为未来最重要的生产力。

  无独有偶,有赞新零售学院负责人闫冬认为,未来,零售企业会坚持私域流量与公域流量统一运营。他建议中小企业应该在内部积极培养自己的导购和员工做店内直播。“日销售场景的店铺直播,这是中小企业应该尝试和长期布局的。虽然这件事情爆发力没有那么强,但是长期坚持来看的话,这将会是未来很重要的核心力量,也将为零售行业和消费市场释放出更多的活力。

  新零售迎来新机遇

  事实上,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峻考验,北京、上海等地相继出台政策促进消费回补,借助消费季等模式复兴城市烟火气,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直播带货如火如荼,社群电商异军突起……随着各地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和举措的出台以及节日效应的刺激,零售业迎来新机遇的同时,也开始进入加速发展的新阶段。

  零售行业出现了很多新的特征,未来该怎么发展,才能赢得市场?_苏凯表示,零售就是品牌和渠道两类,对于渠道来讲,谁能够更贴近消费者,谁的供应链效率就更高。从品牌端来讲,第一代的企业就是美国的_,20年时间做到比较大的规模,成为市场的领导者之一。下一个市场周期会越来越短,未来的新品牌,可能只有五年的市场时间,如何用新的打法快速产生新品牌并且在市场上生存下来,这可能是下一波品牌投资的机会。

  道生投资创始人、唯品会天使投资人吴彬认为,从总体来讲,新用户、新渠道、新内容、新供应链、新产品都有可能成为新的品牌。你要看看自己渠道、产品、供应链哪方面最强,然后围绕最强的部分进行组合。在组合的过程中,要把原来做得强的部分做得更精、更强。

  _零售消费行业首席分析师汪立亭表示,前两年谈的生鲜到家或者超市到家,本质上是去中心化和本地化的逻辑,很多东西绕不开线下门店或者线下仓,绕不开商品供应链,绕不开运营。一些企业过去发展得很慢,但近些年能够快起来,原因是把深耕的地盘守住,当别人进不去之后,就能空出手去向外拓展了。守住了一个中心,别人也愿意来跟你合作,就有走出去的机会。

  不仅如此,疫情发生以来,全国超过40个城市和地区发放了消费券,发放金额累计190多亿元,充分发挥了消费券杠杆撬动作用。如今,新一代消费者已习惯于线上消费,在更多新政策的拉动之下,新零售加快“提速换挡”,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愈发迎合人们寻求消费最优解的疫后消费新特点,让高品质美好生活梦想一步步照进现实。

  在这样的新机遇面前,零售企业唯有顺应居民消费升级大趋势,巩固培养新兴消费增长点,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让消费者有更加精致化、个性化、可视化的深度体验,才能构建多样化的消费生态,让企业的新零售之路更加通畅。

2023年315晚会提振消费从心开始观后感独到看法3

  站在新的消费时代入口,城市更需早做谋划,抢占先机。近日,成都举办了一场特别的发布会,推介的对象是“新消费场景”——现场向全球推出100个新场景、100个新产品。

  此前,上海打造“_购物节”、广东发力“直播电商之都”,均瞄准消费新体验场景。

  后疫情时期,每个城市都在着力提振消费,这些由不同空间承载、嵌入不同文化意涵并由此汇聚流量的场景,成为城市在新的消费趋势下吸引消费者的新“战场”。

  4月,广州率先出台《广州市直播电商发展行动方案(2020-2022年)》,目标是成为“全国知名的直播电商之都”。图为“首届直播节(中国·广州)”日前正式启动。CNSPHOTO供图。

  新场景

  据报道,上海打造“五五购物节”,通过探索政府、企业和社会之间良好的联动模式,构建出一个具有可持续性的新的消费场景。以上海豫园商圈为例,“五五购物节”将其与外滩金融中心、古城公园进行多重资源整合,打造了一个集文化、艺术、旅游、消费等要素于一体的新型消费场域。通过跨行业跨区域的化学反应,推动更多新消费模式和产品的加速推出。

  而对于成都来说,场景本身就是推动消费的重要因素。有业内人士研究发现,世界各地的城市和社区正在迅速发生变化,而这些变化中最引人注目的正是消费方式的巨大转变。

“以前不怎么显眼的地方,现在已被各种各样的文化娱乐设施与活动场所占据,如餐馆、酒吧、咖啡馆、画廊、公园、学校、博物馆、俱乐部、沙龙等。这些设施以组合的形式,共同创造出独特的场景,这些场景赋予城市生活以独特的意义、体验和情感共鸣。”有学者表示,场景正在重新定义城市经济、居住生活、政治活动和公共政策。

  新消费

  如今,在新一轮市场竞争中,城市该如何在消费领域拔得头筹?近年来,伴随消费升级抑或降级的讨论,消费与人的关系被重新考量。传统消费领域中“人、货、场”的连接顺序发生了新的变化,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新消费”成为新趋势。

  去年10月,商务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五年内要建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其中的一个重点内容是,打造新型消费商圈,推动智慧商圈的建设。

  此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天津、厦门、青岛、大连、哈尔滨等均提出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目标,一场城市间的消费竞赛悄然展开。

  而最近的一场变革来自于直播电商领域——以互联网连接的买卖双方,发掘了消费新人口,创造了消费新供给,带来了消费新行为。有专家表示,现在的消费者已从过去追求物质主义、品牌效应向注重体验转变,他们不愿为过高的品牌溢价买单;消费者重新审视消费的意义,个人化、差异化的消费变得异常重要,以简约、共享为特征的产品受到欢迎。而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加快了这一趋势的到来。

  与此同时,在等待“报复性消费”到来的同时,不少人注意到,更加理性、更关注自身需求的消费方式开始引领新一波消费潮流。

  于是,为顺应新的需求,各大城市纷纷走上转型之路,被称为“千年商都”的广州亦参与其中。4月,广州率先出台《广州市直播电商发展行动方案(2020-2022年)》,目标是成为“全国知名的直播电商之都”。

  此后,众多城市跟进,用户思维成了衡量城市商业发展的重要指标。

  随后,上海以“五五购物节”与其遥相呼应。作为传统消费大市,上海举全市之力打造“五五购物节”,以新兴消费引领,各区领导走进直播间。顺应线上线下新的流量特征,改变空间战略,是广州与上海针对新消费的共同逻辑。

  新机遇

  事实上,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这一概念的提出,不仅与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密切相关,也是我国应对外部复杂严峻环境及不确定性、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大战略手段,为我国经济从工业制造业转向文化服务业、城市从生产型城市转向消费型城市、消费市场从国内走向世界发出了更为明确的信号。那么,究竟何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目前达成共识的是,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应该是“购物天堂”,但又绝不仅仅如此。旅游总收入、入境旅游者人均消费、实际利用外资额度等,均是需要关注的指标。随着消费的进一步升级,全球已由工业社会转型为服务经济社会,由服务经济社会进入信息经济社会,购物仅仅是人们消费的一个内容,消费还包括服务商品消费、体验商品消费,即买商品(实物)、买服务、买体验。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应该有好的消费环境和理念,如以智能消费为核心的数字消费,以及代表城市发展趋势的绿色消费、低碳消费、生态消费。智能消费包括便利性、网络性、体验性消费,而绿色、低碳、生态消费则是可持续消费。”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表示。

  不仅如此,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中的重要节点城市,是城市群的核心,具有巨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不同类型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应具有相应的特色,这是由其城市禀赋和消费特点所决定的。在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过程中,不同的城市要找准自己的消费特点,将其打造成竞争优势。

  北上广深人口多、消费力强、集聚性好、国际性特色突出,理所当然应成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表率。

  专家表示,未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或将在长三角经济区、京津冀经济区、粤港澳大湾区、中部经济区、东北经济区、西部经济区等地发挥较大的作用,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