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适用地区
山东、广东、湖南、湖北、河北、江苏、福建、浙江、江西、安徽、河南
作文题目
02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03
难度分析
本题为材料作文,材料涉及到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现实关联性很强。并不算难,二者都属于学生熟悉的话题,学生可以轻松举出论据写成作文,中等或者中等偏上的作文比较多。
难度提升点在于我们对互联网和人工智能问题的思考,要升华到互联网人工智能的两面性,重点思考其暴露出的问题,考虑成因及其对策。比如互联网的信息爆炸,人无法做到准确判断,媒体推送短平快的内容,“精神快餐”文化不利于青年和形成独立人格,人工智能无法替代人类情感等主题。往现象背后本质上探讨和思考,作文方能得到高分。
题目解析
04
本题材料由两句话组成。“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这句话,聚焦于在科技发展应用的背景下“遇事不决问搜索”这一人人皆知且时时为之的常见现象;而“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则把话题导入“答案与问题”这一对核心概念。材料以问句作结,结合引导语“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可知,本题并不局限于要考生就问题本身回答“是”与“否”,而重在考生的“联想和思考”上。
题面文字简洁,指向明确,审题并没有难度;话题发人深省,意蕴丰富,给写作留下了充分的思考空间。本题具有较强的思辨性,考生可以思考的维度很多:比如问题的“多与少”,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但人类还在不断思考,伴随着旧问题的解决,新问题会不断产生,推动人类不断迈上新台阶。又如问题的“浅与深”,最容易借助互联网和人工智能迅速得到答案的,往往是知识性的问题,而更深层次的开放性问题、复杂性问题、涉及价值判断的问题,却很难直接通过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找到答案。“浅问题”的迅速解决会助推人类更好地向“深问题”探寻。再如问题的“得与失”,当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人类是否会变得习惯于让机器代替思考?缺少了知识的积累过程和难题的探索过程,人们是否会越来越丧失提问的能力?表面的“问题”少了,但深层的“问题”是否会更严重?
05
写作指导
可以选择议论文,抓住问题的两面性,展现自己的辩证思考,探究人工智能领域的创新性、实用性,同时也看到人工智能无法替代人的情感以及人工智能在生活领域广泛替代人力,而容易导致人作为独立个体功能性弱化和人与人情感的淡化。互联网加强了人与人的沟通,降低人们搜索答案的门槛,实现知识的大众化,但也容易让一部分人迷失自我,脱离现实,以网络世界代替现实世界的误区。
也可以选择记叙文,通过对人工智能和互联网的体验和经历叙述,从而引发对问题背后内涵的思索。故事要有起伏,注意以小见大的启发。
立意方向
06
1、肯定科技之利,警惕科技之弊
2、互联网可以快速解决大多数问题,却存在众说纷纭,难辨真伪的弊端。
3、人工智能多领域替代人力,助推人类进步,但无法替代人类情感,人类过度依赖,导致自身功能性退化。
2024高考下水作文
07
万物皆可为辅,唯有思想不可拟
当中国产的无人机飞翔在欧美天空时,我们振奋于中国科技的兴起;当5G拓展欧洲市场进而引发欧美恐慌时,我们领略到任正非作为企业家的使命担当;当中国移动支付的便捷成为国外人艳羡的对象时,我们体会到的是时代转变,国家寻求突破的重要性;当以科大讯飞为依托的中国声谷开发智能语音走在世界尖端时,我们感受到的是盛世中华,不断前行的复兴期望……
在互联网普及与人工智能广泛应用的当下,科技创新的企业和个人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广大民众也享受了极大的便利,科技的更新迭代也推动了新的生活方式的到来。
俄乌战场上的大国博弈;加沙地带平民炼狱的生活情形,台湾军演时,一声令下,使命必达的中国军人;北京天安门广场上伴随着朝阳、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这个世界上每一处发生的事情,都随着互联网快速传播,成为全体民众所共知的事情。丰富多彩的世界也极大地融入到我们平常的生活。
当走出国门时,有了智能语音双语同步翻译,我们摆脱了语言交流障碍;当我们走在路口时,打开手机,智能导航可以精确地计量我们走出的每一步;当我们需要图书浏览时,内存、硬盘的一角,我们已拥有古人口中“汗牛充栋”的海量藏书。科技互联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我们享受着时代的红利,被称为幸福的一代,但我们是否又警惕过幸福背后带来的反噬效应。
在媒体助推的“欧风美雨”和“韩潮”的影响下,“娘炮”文化、Cosplay之风在青年人群中盛行,男子以阴柔俊秀为美,女子以虚拟、卡通为荣,他们标榜“这才是青春里的个性”,实则却为青春里的异化与“变性”;手机功能的全方位化,我们进入了无纸笔的时代,昔日提笔书写是读书人的标志,现如今横平竖直、运笔带风的方块字也渐渐失去了纸墨香气的神韵。我们的青年沉浸在网络游戏、虚拟空间中,脱离现实,拒绝社交,“躺平”风气日渐成为青年一代流行的思潮。他们自诩为“最清醒的一代”,但这所谓的清醒大有清醒到虚化人生意义的存在。信息爆炸时代,大数据不断推送,我们人人成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无所不知的智者,但当快餐文化不断席卷我们的耳目时,我们又有多少人静下心来辨析信息的真伪,探究事物的本源,形成自己独立的思考?一天天,我们似乎接纳了海量的信息,但大浪淘沙、百花齐齐放之后,我们的脑海又留下的是什么?互联网搜索和人工智能确实能快速解决我们的问题,我们甚至可以做到无书而知天下,但这种没有经历求索、查证过程的答案,对于做学问或求知的人们来说含金量又有多高呢?更致命的是互联网上众多的“一家之言”本身就存在错误和误导之嫌,长此以往,求知的我们反而会产生更多的问题,而那些通过“人云亦云”而堆砌起来的知识体系也经不起推敲,更容易崩塌。
青年之所以为青年,时代在变迁,青年正须把握潮流,顺势而为。而这都以青年拥有独立人格为前提,何为独立人格?拥有自由之思想,自我控制力,追求真理中独立的判断能力,积极的家国认同感,独立的操守等等。如此才能在信息爆炸、智能多元的当下不迷失自我,万物皆为我所用,万物皆为我臂膀,进而开拓新的领域,助推新的创新,不断外延人类新的文明。正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青年人更容易接受和运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但我们更需要了解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本质。真理只在于:万物皆可为辅,唯有思想不可拟。
(励志高中语文老师代冠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