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猴子下山说课稿3篇

时间:2024-04-01 21:16:31 作者:皮皮侠 字数:16969字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分享的小猴子下山说课稿3篇(《小猴子下山》说课稿),以供参考。

小猴子下山说课稿1

  小猴子下山说课稿

  各位老师好,我今天课地题目是《小猴子下山》,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来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小猴子下山》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该单元以 为主题展开,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是一篇童话故事,主要讲了一只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看见桃子就扔掉玉米,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见兔子就扔掉西瓜,最后一无所获。本文图文并茂,语句生动,文字优美。课文情节简单,层次清晰,按故事发展顺序编绘了四幅图,每个自然段是按“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么样,做了什么”这样的语言形式来构段的,可以利用这个形式读懂故事内容;本文插图生动形象。使小猴的动作、形象直观化。但由于课文内容是叙述性的,画面是静止不动的,学生对猴子的接触太少,对猴子的动作想象有一定的难度,而利用多媒体及图、文、声、响于一体,以及它丰富的表现力和快速的信息传递,充分的资源共享等优势,整合语文教学,有利于学生获得直观丰富的欣赏角度,有利于学生个性化阅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根据新课标的阶段目标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识规律,我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认识“猴、结”等12个生字,会写“块、瓜、往”三个字。2.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掰、扛、扔、摘、捧、抱 ”等词。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并积累“又()又()” 形式的词语。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掰、扛、扔、摘、捧、抱 ”等词。

  教学难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并积累“又()又()” 形式的词语。

  根据新课标课文内容的需要,将安排两个课时,我说说的是第一课时。课前准备:课件 课文相关动物事物图片 生字卡

  二、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让学生充分认识本课的生字,结合一年级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学生参与式教学模式,采取朗读法、探究法、情境创设法、游戏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乐于学,勤于思考。

  在学法上,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我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依据本课故事性强,画面丰富,结构类似的特点,我将教学文法定为:

  1、图文结合,情景教学法。

  2、自主、合作、探究,集体学习与小组学习相结合。

  3、迁移法。

  三、教学过程

  我将此过程设计为四大环节。

(一)、激趣导入,引入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情感极易受环境气氛的感染而产生共鸣。因此,开课之初,我首先通过课件出示小猴下山的动画片,这个导入给学生再现了故事的生动情节,面对如此生动、形象的画面,孩子们一定会被猴子淘气、顽皮的形象所吸引。紧接着提问学生“这只小猴给你什么印象?他要去干什么?”读了课题后,我又以“读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吗?”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孩子们心潮澎湃,引起他们的共鸣和憧憬。如此激趣导入,使学生听觉、思维、想像多渠道协作,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调动起来,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习课文前,先认识猴子、桃子、兔子几个轻声词,为读好课文打基础,也让学生有了画面和憧憬。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再读中整体感知。”因此,在导入课后,让学生借助拼音认识生字,大声自由朗读,一边读一边想象,初步感知了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三)、研读赏析,学习生字

  叶圣陶说:“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自能读书。”我首先抽选几个代表分段朗读,此时其他学生边听变够花关键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小猴子下山,去了什么地方?看见了什么?怎么做的?”这样的提问形式来读懂故事内容。学习课文,老师引导学生重点分析第一自然段,然后三个问题,引出二、三、四自然段的相应内容,这个设计是教师由扶到引到放的过程,在第一段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分析二、三、四自然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思考的能力。

  本课的重点是要认识生字,并能通过动作区分“掰、扛、扔、摘、捧、抱”等词,在第一自然段地学习中“掰、扛”两个字,并通过图片,动作演绎帮助学生认识这两个字,再提出“小猴子看见桃子、西瓜、兔子又干了什么?”这个问题,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在文中二、三、四自然段找含动作的生字,通过摘桃子的游戏形式来认识生字,并引导学生发现认识这些生字的特点,即与手有关的是提手旁。为了使学生能更清楚地区别这些动作,结合课后的动作图,学生进行演绎,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四)、书写生字

  学习写三个生字“块、往、瓜”。“块、往”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指导学生左窄右宽的写字规律,块是量词,引导学生说一句话。瓜字字形很特别,容易忘写中间的点,通过字源认识这个字,并通过儿歌学习写这个字。多种识字方法,帮助孩子识字写字。让学生感受到中国汉字的趣味和美。然后师范写,学生练习临摹,教师展示点评两个学生的书写,三、阅读延伸

  此时教学已接近尾声。我又出示小猴子画面,引出其他有关猴子的故事,这样的结尾这样设计富有弹性,遵循了模拟学习的特点和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的兴趣。

小猴子下山说课稿2

  小猴子下山说课稿

  主要内容:

  我讲课的内容是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走进花果山》第四个信息窗的内容。主要是学习被减数是7—10的减法以及有关0的减法。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被减数是2—6的减法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而且从幼儿园开始,学生就已经接触减法了,算法已经不是重点,所以我把重点放在理解减法的含义上。

  教学目标:

  通过分析教材,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提供数学信息,进一步体会减法的含义,理解得数是0的减法算式的实际意义,使学生初步体验到运用所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许多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3.通过学生操作、表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交流意识。

  这三个目标在教学中是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

  为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我主要采取了情境教学、小组合作和直观演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找5位同学扮演:来了5只小猴,又走了---只,还剩---只。

  列算式5-□=□

  通过这个活动,即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了解学生对减法的掌握情况,以便实施后面的教学。而且,在这个活动中,也学习了这节课的一个新知识:(5-5=0 有关0的减法)在这个直观的画面中,学生也能够很好的理解相同的两个数相减得数是0的道理,同时也为后面的教学提供了方便。

  二、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兴趣,探究新知 分三步

  第一步:讲故事

  一年级学生纯真幼稚、富于幻想,让他们自己观察画面,然后讲给大家听,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胆量,同时也为理解减法的意义作好铺垫。

  第二步:提问题

  第三步:解决问题

  三、联系实际,巩固新知

  四、练习

  五、小结

  让学生参与本节课的总结,既便于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又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更激发学生数学的热情。

  好,我的说课完毕,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小猴子下山说课稿3

  18.《小猴子下山》说课稿

  榆中县高崖小学 黄旭明

  一、教材分析

《小猴子下山》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第七单元的第四篇课文。这是一篇趣味浓厚的童话故事。讲的是一只小猴子在下山时,看见许多可爱的东西,它看见什么都喜欢,但抓到这个丢了那个,结果一无所获,只好空手而归。本文图文并茂,语言简洁生动,五个自然段分别对应五幅插图,如同连环画一般使小猴的动作、形象更加直观化。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经过快两个学期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识字方法,具备了初步的自主识字能力。但他们在认知方面比较直观,有意注意还未成熟,维持时间短,学生对猴子的接触又少,对猴子的动作想象也有一定的难度,因而需要创设情境,利用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资源和生动形象的插图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训练孩子们听、说、读、写的要求,结合一年级学生认知、情感、思维等方面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掰、扛、扔、摘、捧、抱”这些词。

  2.了解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

  3.借助插图,图文对照,圈圈画画,感受文章构段形式。4.能推断“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初步明白做事情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了解表示动作的词的不同含义,并学习运用;

  2.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难点:从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五、说教法、学法 1.教法

  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依据本课故事性强,画面丰富,结构类似的特点,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

(1)图文结合的情景教学法。(2)多媒体演示法。

(3)读思结合的品读感悟法。2.学法

  与教法相适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质疑、探究、感悟、朗读四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学会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六、教学活动过程

(一)图片激趣,导入课文

  所谓“万事开头难”,一堂新课的导语设计是至关重要的。我采用图片激趣导入,吸引学生注意,使孩子在轻松的谈话中感受到老师更像一个共同学习的伙伴。刚开始,我会问,谁能有礼貌地跟小猴子打个招呼?通过打招呼拉近孩子与小猴子的距离,重点强调“猴子”的“子”要读轻声。接着相机板书课题。

  最后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的小猴子,你觉得它今天心情怎么样?对了,它今天非常高兴,因为它要下山去啦!我们也一起去,好吗?相机板书“下山”,学生齐读课题,教师用一句话过渡下一个环节:这只小猴在下山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呢!你们想知道吗?板书课题

(二)圈圈画画,感受故事大意

  首先播放课文视频,让学生找出小猴子下山到过哪些地方?接着通过圈圈画画①小猴子下山干什么?②它下山到过哪些地方?看到了什么?心情怎样?它是怎么做的?然后师生交流,学生分小组讨论第②个问题。最后请各组代表一边看课件,一边回答第②个问题。老师总结同学们的发言,启迪思考:课文二、三、四段与第一段的写法是一样的吗?让学生通过认真读课文归纳出第二、三、四段在写法上与第一段一样,都用了一个“小猴子(),走到(),看见(),就()。”的句式来写的。

  这时再让学生自主学习第二、三、四段。最后教师小结:课文的前四段写法一样,所以我们学起来比较轻松,一下子就理解了。又提问:这只小猴子追到兔子了吗?最后的结果是怎么样的呢?引入学习最后一段。这一段的学习中要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图文结合明白小猴子最终是一无所获,并让学生找出说明小猴子此时心情难受,却没有办法的一个词?(“只好”)学生找对后,再启迪思考:小猴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尽量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出自己独立的见解,最后再由老师点评、鼓励。

(三)读文感悟,明确路线

  首先指名学生分段接读全文,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小猴子下山都到过哪些地方?看到了什么?心情怎么样?是怎么做的?引导学生借助插图,带着问题从文中寻找并提取明显信息。然后师生交流,板画山的路线图,引导学生将故事中出现过的“猴子、玉米、西瓜、桃子、兔子”等图片贴到路线图上,并指导读好这些名词,强调“桃子、兔子”等带“子”的轻声读法。

  通过回顾又大又多,又大又红,又大又圆等词,让孩子们积累又()又()的词语。

  最后引导学生读第五自然段,问小猴子为什么空着手回家?这一环节既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回顾,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为下一课体会小猴子做事三心二意,不专一的态度做铺垫。

(四)创设情境,表演课文

  这个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首先教师发言:刚才我们较好地学习了课文,小朋友们想不想扮演这只小猴子,来表演小猴子下山的过程吗?

  通过儿歌,让学生表演小猴子动作的词,学生表演完毕,教师及时总结学生表演情况。

(五)展开联想,延伸课文

  这个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具体活动过程是:老师问:小猴子空着手回家,在路上它会想些什么呢?也可以提出“假如你是小猴子会怎么办?”的问题,鼓励学生踊跃发言。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续编课文,编一个《小猴子第二次下山》的故事,不仅照应了新课开头的引入,还给学生留下了一个很有想像力的作业。这样的作业设计富有弹性,有利于开创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六、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课文是精华的体现,我的板书设计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以小猴子下山的路线为线索,重点板书动词。既体现了文章的思路,又有利于学生对故事的复述。板书如下:

  猴子图下山

  掰 玉米图 摘

  桃子图 摘 西瓜图 追 兔子图

  又大又多 又大又红 又大又圆 蹦蹦跳跳

  扛 扔 捧 扔 抱 扔 跑

  空手而归

  教学反思:本课的我采用多种形式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到一个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中。教学时为了将学生引入情境,把握顺序,紧紧抓住本文关键词,随文识字的同时,理清文章脉络。如,围绕故事情节按顺序贴图片,再讲故事;围绕小猴子所见,积累“又~又~”式的词语;围绕小猴子所做,体会动词妙用等,这些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轻松抓住本课重点,突破难点,而且将随文识字与积累语言巧妙结合,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做的不足的地方是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朗读缺乏有效指导,在展示阶段没有照顾到所有学生。缺乏对教材的研读,备课时没有吃透教材,所以在教学环节的过渡中衔接不自然。课文故事情节生动,如果在讲的过程中,教师投入激情的话,学生会更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