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是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初二语文《石壕吏》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更多“教学设计”相关文章内容推荐(↓↓↓)
《礼记》二则教学设计一等奖5篇
《让世界充满爱》教学设计5篇
幼儿园教师公开课教学设计5篇
《海底世界》优质课教学设计5篇
《燕子》教学设计和意图5篇
初二语文《石壕吏》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一
有两幅对联大家一起看一下:(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满眼河山,大地早非唐李有;一腔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同学们能够猜出这是写的唐朝哪位诗人吗?(杜甫)盛唐时期,我国有两位著名诗人,他们一个被后世称为“诗仙”,一个被称为“诗圣”,就是李白和杜甫,并称“李杜”。杜甫的诗大多真实表现了现实生活,他亲身经历“安史之乱”,所作的《三吏》《三别》更真实反映了唐朝末期战争给人带来的苦难生活,今天我们学习其中流传最广的《石壕吏》。
二、整体感知,听读课文
(导)作为一首叙事长诗,故事性很强,不过读起来却也是朗朗上口,配上曲子也别有韵味,请让我先给同学们示范诵读一遍,注意停顿、节奏、及语调变化,大家可默默跟读,准备朗诵。
1、播放录音《二泉映月》教师范读。
2、学生范读,同学们听的很认真,有没有愿意试一下。
3、学生评价,并配乐齐读。(评价:朗读基本功很扎实,很到位。)
三、疏解课文,复述情节
(导)这首三吏三别中的作品,作者在音律和谐,文字简洁的形式下,同时也赋予了作品深邃的思想和对现实强烈的批判色彩,杜甫想说什么呢,他最终说了没有?这是我们要思考的,下面让我们跟随诗人的脚步去石壕村看一看,那里发生了什么?这个任务交给大家
1、小组讨论,结合注释,先疏解字词,提出疑难一起解决,理清故事情节。
2、质疑并复述课文。(走:跑前:走上前且:尚且更:再从:跟从)
3、补充并做评价
(明确)因为古诗言虽尽而意无穷,所以在抓住主要情节的同时可以适当发挥想象,不要抱者翻译的心态去学,重在欣赏,领会意韵。
四、赏析课文
(一)内容浅析
1、如果用文中一句话概括全文,应该是哪句?(有吏夜捉人)
2、为什么是“捉人”还是“夜晚”?(不是征兵,是强抓,半夜表明官吏凶狠无情)
3、最终抓到人没有?(抓到了,“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暗示作用)
4、文中主要人物是谁?板书:吏妇(官吏愤怒的大声呼叫,)
5、这两个人物出场各自态度反应如何?板书:呼啼(妇人悲伤的哭哭啼啼)
6、抓人的情节以什么形式描述出来的?妇人致辞。
7、思考妇人交代的几层意思?三层:战争惨烈;家境困难;自请服役。
(明确:表明战争惨烈的句子,家境困苦的句子,)
8、有人读完文章说显然老妇人致辞的三层意思是一口气表达出来的,你怎么认为?(不是,是官吏再三逼迫的)
9、老妇人真的自愿去服役吗?自请服役时老妇人心理真实想法是什么?(自请服役也暗示掩护老翁和儿媳的心理。)
10、请出几位同学表演一个改编了的短剧,同学们看一下这样的改编有没有道理?
(演的最突出的谁?官吏,但在原文似乎他没说一句话,不过这样增添故事情节确实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情节更加完整了。采访一下演官吏的同学,你是读了那句话受启发才演的惟妙惟肖的?)
明确:这是本文在艺术构思上的特色,全文虽只有120个字,但情节并不简单,题目以石壕吏为题,但诗人在正文中给他暗写,老妇人用明写,成为一篇抒情独白,但用心品味发现这些语句是官吏逼问出来的,凶残的特点暴露无疑。这叫“藏问于答”文言文经常用到。再次感谢几位同学的表演,使我们加深了对课文的了解。
11、让我们齐读一遍老妇致辞这一段,感受一下气氛。
(二)质疑探究
以小组为单位,要求每个小组提一个最想得到解答的问题。(学生提问)
(1)为什么要特地点明差役捉人是在夜里?第一部分哪一句对下文叙事最有预示作用?
(2)“听妇前致词”是谁在听?
(3)“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未写泣者是谁,我们能推知是谁吗?
(4)差役为什么没有抓他呢?
(5)作者在故事里充当了什么角色的?面对差役的蛮横他为什么没有劝阻?
(6)这首诗反映了诗人思想上的矛盾心理是什么?
(三)深挖主题
1.认识作品的主题
2.认识杜甫
引入《望岳》《春望》和本文归纳
3生谈文中的捉人与现在的征兵区别来看社会的变迁
4学习文章的写法。
五、主旨总结
(导)综观全文,你认为是从谁的角度叙述的?杜甫,但作者的内心却没能展露,他一直保持沉默,他心里到底有没有想法?(板书:憎恶官吏的凶残,同情民众的苦难。)他将自己的感情融会在平实的叙述之中,这是本文另一的语言上的特点。诗人怀着深厚的同情之心为人民唱歌当哭,记下了战乱年代一幕惊心动魄的场景。
六、尝试背诵
七、作业:
1、背诵并默写。2、续写老妇人走后,这家人的生活,或她在军中生活的日子。200字左右,想象合理。
初二语文《石壕吏》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二
一、 导入
1、回忆学过的杜甫诗歌作品,复习杜甫文学常识
2、为什么画像中的杜甫神情总是那么忧愁?
二、 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呈现学习目标:通过自学掌握文言实词,通过合作学习翻译全诗
2、学生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课文中的生词,并交流
3、合作完成课文的翻译(让同学讨论从而分辨三男、一男、二男中的数词是基数词还是序数词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三、 深入理解课文
1、在安史之乱期间,唐代百姓的社会生活陷入了窘迫之境,因此也出现了许多的怪现象,《石壕吏》中杜甫记录了哪些不合常理的事?还有哪些不合常理的细节?你对此有怎样的解释?
预设:
夜捉人
老翁丢下老伴逃走了
军队连老妇人都要
……
2、合作探究重点问题:文章中的老妪是不是主动要求去前线的?
(答案两可,自然过渡到下一问题)
3、重点探究:文中省略了官吏的哪些话?请你通过自己的想象补充完整
(此部分是学习的重中之重,通过这个部分的思考,通过既能够理解感受老妪的心理和家庭境况,又能够在脑海中逐步塑造石壕吏的形象)
4、作者通过这样的手法刻画石壕吏的形象,有什么好处?
几乎完全通过侧面表现,借助读者的想象来表现石壕吏的形象,比直接描写更能突出这一类欺压百姓的人物的可恶可恨。
四、 总结与课堂练习
1、你认为杜甫写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预设:《石壕吏》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这首五言古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补充介绍与推荐阅读,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目睹了大量百姓的悲苦生活,写下了一系列同情下层百姓的诗歌,后来人们称之为“三吏三别”: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3、完成课堂练习
初二语文《石壕吏》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三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石壕吏》 杜甫生平
教学目标:(情节如何生动)
1、了解《石壕吏》的写作背景。
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语言的。
4、根据情节提示能复述故事甚至进行背诵。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回顾所学: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杜甫的两首诗,初步了解了杜甫这位诗人。他早期的作品风格热情奔放,战乱流离时期的作品深沉含蓄,抑扬顿挫。这节课我们将会学习的这首诗,与《春望》是同一个时期的,都是在安史之乱发生后写的,不同的是《春望》是借景抒情诗,而《石壕吏》是叙事诗。那么诗人又想通过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抒发他怎样的感情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内容。(出示教学目标)下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写作背景。
2、出示写作背景: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都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二、解决生字词和重要注释
壕 逾 邺 戍 惟 妪 衰 应 泣 咽
【逾】 越过【一何】 多么【戍】 防守【附书至 】 捎信回来【新 】 最近
【偷生】 苟且活着【已 】 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乳下孙 】 还在吃奶的孙子
【老妪】老妇【犹得】 还能够【泣幽咽 】(有人)低声地哭 幽咽,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三、复述故事:根据同学们所理解的字词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将这首诗的大意以讲故事的形式复述出来。要求:以第一人称“我”,也就是杜甫的口吻,讲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四、精析课文;理清情节发展脉络,指导学生背诵。
(1)提问: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并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
明确: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
(2)学生根据思路提示,读诗,尝试背诵。
(一)、第一段: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1、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问:由第一句话可以得出哪出信息?“夜捉人”说明什么? 明确:时间、地点、事件。惶恐不安,紧张恐怖的气氛。
2、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走,古今异义,古指跑。为什么老翁逃走,而让老妇出门和差役周旋?
明确:抓丁只抓男的,妇女可以免除徭役。
(二)、第二段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为什么“怒”?为什么“苦”?在这里吏和妇出场的态度和反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吏的呼喊和愤怒下,老妇只有哭啼和诉苦。这里用了两个一何,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多么,起强调作用还有就是对比。)而且还连用了两个感叹号,你们说可以用句号代替吗?(不能,加强语气,强调吏的愤怒凶狠和妇的无比痛苦)
(三)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1、这段致词是此诗的主题部分,它有三层意思,可以分成三层。每一层都写了什么?你们试分一下。
(明确)三男从军,两儿战死。 家无壮男,十分贫困。 为保家庭,自请服役。
2、问:“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如何理解?
明确:希望得到差役的同情。
2、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更,再。惟,只。裙,古今异义,古专指下衣,这里泛指衣服。
3、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老妪为什么请从吏夜归?
(保全家中仅存的三人)
前面讲了征兵只征男,为什么老妇也被征走了?(反映战争的无情)
4、 问:老妇是没人问她,而自诉出来的话吗?
(明确:不是,是在差役的步步紧逼下说出来的。)
为什么诗中不写差役的话?
(明确:这是一种“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写作手法,问可以推测出来)
(四)、第四段: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绝,停止。如,仿佛,依稀。前途,古今异义。古指前方的路途,今喻示来的处境或特指好的未来。
1、 问:谁在哭?(儿媳)
2、 幽咽声很低,杜甫还能听着,说明什么?(作者一夜未眠)
3、 如果说杜甫睡着了行吗?为什么?(关心人民疾苦实在的体现)
4、“独”说明什么?(老妇被抓走)
5、想象一下,诗人和老翁是以什么样的心情作别的?
全诗以诗人和老翁作别而结束。分别了,但各自的生活还得继续。想象一下,留下的老翁、儿媳、幼孙三人,在兵荒马乱中将何以度日?等待老妇的又将是怎样的命运?
(3)出示故事情节提示图,老师领着试背诵
五、思想感情
假如你是诗人,夜投石壕村,亲眼目睹亲耳相闻了有吏夜捉人这件事,你会是怎样的心情?(学生可能会答:沉重、同情、赞扬老妇勇敢等等)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当时思想上的矛盾:他歌颂石壕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表明他支持唐王朝进行的这场平叛的战争,希望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但他又写出了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这又表明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深感悲痛。
六、总结
老妇、石壕吏。老妇是主要人物形象,她在危急之下,挺身而出,主动从军,有敢于承
担苦难的精神。石壕吏开头出现,中间便隐入幕后,“捉人”“一何怒”可以看出官吏态度蛮横,凶暴无比。
全诗通过诗人的见闻,详写老妇的痛苦申诉,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横暴,表露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郭沫若称颂他:“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在杜甫的诗中,“三吏”“三别”抒写民间疾苦最为深刻,杜甫风格沉郁顿挫,主要是因为他的作品抒写了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诗人的心与受苦受难的劳动大众息息相通,诗人的脉搏和着民众的脉搏一起跳动,杜甫是真正的人民的诗人。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石壕吏》(石壕吏构思如何巧妙)、补充杜甫生平事迹相关文学常识、小测
(说明:课堂内容如上,但课时安排按实际进行调整)
初二语文石壕吏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四
教材分析:
《石壕吏》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杜甫诗三首》中的一首诗歌。杜甫诗唐代的大诗人,他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这三首诗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写的:《望岳》写于所谓“开元盛世”,那时诗人才二十四五岁;《春望》和《石壕吏》则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诗人已到中年,诗体风格的变化,“诗史”的称呼,“沉郁顿挫”的诗风形成,由这三首诗文字与情感的变化可见一斑。
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诗词阅读能力,但他们在分析理解表达上大多还停留在只能解释诗词内容的浅显层面,不能较深入地理解诗词之美,诗人之情,以及诗词所承载的中华精神文化的内涵。针对学生这种实际情况,配合语文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主要是通过指导学生多次诵读,借资料带领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引导学生领会诗人精辟的用词,留白艺术,最终帮助学生走进诗人所处的特定时空,触摸诗人的心灵,感受诗人体恤百姓的情怀,丰富他们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学习这首歌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熟读成诵,联系前两首诗,把握杜甫诗风变化,深入体悟“诗史”、“诗圣”含义。
过程与方法:发挥想象,情景再现“一何苦”、“一何怒”,体会百姓疾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杜甫体察百姓疾苦,爱护民众的恻隐之心,人道主义情怀。
课型:新授课
课时:一课时
教学重点:发挥想象,情景再现老妪的“一何苦”与官吏的“一何怒”。
教学难点:深入探究老妪的“一何苦”,体察百姓疾苦。
教具:PPT课件
教学方法:
教法:启发式、讨论法、探究法。
学法:探究学习法、阅读品味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一叹“两望”。
教师展示了幻灯片的图片与诗相配,请同学吟诵《望岳》、《春望》,并回顾文章主旨、感情等内容,并适时导入本课学习。
【设计意图】借助图片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温故知新为深入体悟“诗史”、“诗圣”深刻含义,把握诗风变化做铺垫。
二、整体感知,二叹“苦怒”
1.齐读课文
听写生字词
学生质疑
教师解惑
2.听读课文
教师示范表演朗读并请同学谈谈阅读感受。适时作朗读指导,
以第一段朗读为例明确朗读时的:节奏准。
以第二段朗读为例明确朗读时的:重音清。
以第三段朗读为例明确朗读时的:事件明。
并请同学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设计意图】教师示范朗读课文,拉近学生与作者的距离,激发学生想象,深入切身体会百姓之苦。同时完成正字音、解词义、答疑惑、重音清、事件明以上六个教学任务。
三、研读鉴赏,三叹“心声”
1.剧本创作
发挥想象,还原生活,进行情境对话,适当添加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再现官吏的“一何怒”和老妪的“一何苦”。
2.进行朗读学法指导
通过句中关键词长时间停顿来表达感情。例:“怒”“苦”
通过句中关键词重读来表达感情。例:“一何”
通过语速快慢缓急来表达感情。例:“走”“急应”
【设计意图】学生发挥想象,还原生活,进行情境对话,适当添加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表演出来,再现官吏的“一何怒”和老妪的“一何苦”。
这样学生就会更加深入体察百姓疾苦,体悟“诗史”、“诗圣”深刻含义,把握杜诗沉郁顿挫的诗风形成以及前后期的变化。
四、余音绕梁,一唱三叹
作业处理:1.《石壕吏》留白艺术研究。
2.阅读《新安吏》,比较两篇文章加情节结构设计方面的不同,并从多个角度概括《石壕吏》的情节结构。
板书设计:
《望岳》— 雄心壮志 — 昂扬
《春望》— 忧国思家 — 悲伤
《石壕吏》— 百姓疾苦 — 沉郁
初二语文石壕吏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五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积累文学常识。
2、反复诵读,体会古体诗句式、韵律等特点。
3、品读诗文,理解诗歌,体会巧妙构思及语言特点。(重点)
4、品析诗文,感受诗中的社会现实与诗人的情怀。(难点)
教学方法:
诵读法、自主探究法、教师点拨法。
一、新课导入
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人民在这八年中饱尝的却是数不尽的疾苦,道不完的灾难。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根据自己的真实见闻写就“三吏”“三别”,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石壕村,倾听他痛心的嗟叹。
二、走近诗人,知晓背景
以填空题的形式提示学生回答有关杜甫的文学常识,通过视频的形式大致了解杜甫的人生轨迹,通过课本注释介绍知晓本诗的创作背景。
三、诵读诗歌,感知音韵
1、反复诵读,感知古体诗的音形韵律特点
学生自读,教师纠正字音;
播放音频,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韵律;
学生再读,感知内容,读出节奏和韵味。
2、结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观察,明确杜甫创作的古体诗的特点。
字数灵活,五言、二言、七言、九言句等;
句数可多可少,可奇可偶;
韵律多变,不究平仄。
四、理解诗意,明确结构
1、结合注释,师生共同梳理诗歌大意。
2、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叙事诗。记叙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事件分别是什么?
明确:时间:晚上;地点:石壕村老妇人家中;主要人物:官吏、老妇人;事件:官吏捉人。
3、请你结合译文,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歌中的故事。
开端:诗人日暮投宿,遇到官吏深夜捉人;
发展:老妇人开门哭诉,讲述家庭饱受战祸的现状;
结局:老妇人被抓走,诗人与老翁告别。
五、分析构思,体悟主旨
1、请分别用诗中的一个字,概括差役与老妇的形象?
明确:差役——怒(嗔怒,蛮横)
老妇——苦(艰难,悲苦)
2、老妇苦在何处?
明确:丧子之痛、家境困窘、年老应役。
3、有人读完这首诗歌说老妇人致词中的内容是它主动一口气表达出来的,你怎么认为?
明确:构思之巧——藏问于答(寓问于答)。
诗人明写老妇,暗写差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思想矛盾。赞扬老妇人自请应役的精神,含蓄揭露统治阶级爪牙的残暴。
4、石壕吏粗暴地吆喝了些什么?(结合老妇的回答,发挥想象,补充石壕吏的话)
5、投宿这样一个家庭,见了这样一件事情,听了这样一段话,“我”制止了吗?“我”说话了吗?你能体会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明确:
A.内疚、自责。
B.纠结、矛盾。
六、体悟情怀,总结升华
1、结合背景,明确诗人的情怀:
上忧国难,下怜百姓。
2、小结:
郭沫若先生称颂杜甫:“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杜甫以诗文为史,他颠沛流离却心系天下,真可谓诗中“圣杰”!愿杜甫精神长存,世间再无战乱!(再读诗歌)
七、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石壕吏》。
2、发挥想象,增加细节,将《石壕吏》改写成一则小故事(不少于300字)。
初二语文《石壕吏》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 人教版初中语文石壕吏教案优秀范文设计
★ 小学语文公开课教案设计10篇
★ 骨干教师个人总结参考范文五篇
★ 《葡萄沟》教学设计公开课实录
★ 公开课《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 公开课《日月潭》教学设计
★ 公开课《观潮》的教学设计
★ 优秀教学设计方案最新版5篇
★ 《琵琶行》公开课教学设计5篇
★ 《孔雀东南飞》公开课教学设计
用户评论
这篇文章让我对《石壕吏》有了更深的理解!尤其是那一段分析角色心理的解读,真是太棒了!原来这个故事不仅描写了官场黑暗,也体现了人性复杂多面的展现。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初二语文教材都好好读,但这个公开课设计的教学思路真的很独特!结合历史背景和人物关系,把《石壕吏》的主题解读得更加深刻。让我对这篇文章有了全新的认识。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说实话,《石壕吏》这种老故事还是有点难以引起共鸣啊,感觉故事比较枯燥。希望老师能提供一些更生动的教学方式,例如角色扮演或者讨论,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们的兴趣!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课堂氛围营造很棒,特别是朗读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们感受到了作品的意境和节奏感。这种体验式的教学很吸引人!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个公开课设计很有深度,把《石壕吏》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不仅涵盖了文学艺术方面,也探入了社会历史背景。对学生的启迪价值很高!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个公开课设计的视频教学效果很好,讲解也很清晰易懂,非常适合作为参考学习。我本来不太喜欢语文课,看了后反而有点想再去看一遍《石壕吏》了!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其实我觉得《石壕吏》故事本身就很有现实意义,展现了古代社会里的某些现象,值得我们思考!希望老师能引导学生们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作品,而不是局限于表面情节。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觉得这节课的互动环节设计的很成功!让我们参与进来讨论角色、事件以及文章寓意,不仅加深了记忆,也能收获一些自己想法和感悟。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本身对《石壕吏》不太了解,看完这个公开课学习资源后有了不少新的见解。这套教学设计真的很实用!如果我是语文老师,也会借鉴它的方法来上课。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虽然公开课设计很不错,但我觉得初二学生的接受能力比较有限,课堂内容可以适当进行精简和调整,增加一些生动有趣的案例,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老师的设计思路很巧妙,将《石壕吏》与当前社会联系起来,很好的帮助我们理解文章的价值所在,同时也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有16位网友表示赞同!
视频里的讲解太枯燥了,没有视觉上的冲击力,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希望以后老师可以尝试不同的教学方式,例如结合动画剪辑或者角色表演,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个公开课设计真的很适合我这样的语文教师参考学习,它不仅提供了详细的教學方案,更重要的是深入浅出地解释了文章的写作意境和表达思想,让我受益匪浅!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对《石壕吏》这种古代课文,说实话感觉有些过于严肃和枯燥,缺乏年轻人感兴趣的元素。希望未来的教学设计能够更加活泼生动,并结合当代社会现象进行对比分析,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
有5位网友表示赞同!
这个公开课很棒!它不仅讲解了《石壕吏》的故事内容,更重要的是帮助我们理解了作品背后的深层含义和价值。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要学习这个老师的设计思路,为我的学生进行更加精彩的课程教学!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我觉得这位老师对《石壕吏》的解读很有深度,能够将古代中国社会的一些文化现象展现出来。这种分析透彻的教学水平真的令人印象深刻!希望以后还能看到更多类似优质设计的作品分享。
有10位网友表示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