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设计精准选点,挖掘本小说特质的教学价值。灵活遵循自读课文“学生自读、教师引导,略读为主、略读精读相结合,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以“风流”二字贯穿整堂课,着重品析这篇小说的语言特色和挖掘多元主题。引导学生通过自创批注,慢慢地、深深地、实实地品析语言;通过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充分挖掘不同写作对象特点和作用,探讨小说多元主题。
一、教材分析
《溜索》是当代作家阿城的短篇小说集《遍地风流》中的一篇小说,是统编本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文章。小说故事极为简单,描写的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马帮汉子溜索跨越怒江大峡谷的经历。作为笔记小说,阿城的《溜索》于世俗化的题材选择、人物塑造与叙事风格中淡化了人物的典型性、情节的集中尖锐性与主题的确定性。这种新笔记小说的独特性决定了文本存在的价值,其审美追求与价值取向为我们解读、设计《溜索》的教学打开了另一扇窗。
二、学情分析
本文的教学对象是九年级下期的学生。学生经过两年半对小说的学习,已经对小说文体的整体特点较为熟悉,对小说情节、环境、人物、主题等基本知识已大体掌握。而本小说单元的导语更为强调“学习欣赏小说语言,了解小说多样化的风格”,而对“笔记小说”的风格还不大了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索《溜索》的小说风格和语言特质。
三、教学目标
1.通过与本单元前两篇小说的对比,初步明确本文的特点及学习重点。
2.通过换字、删句、填句、前后勾连等品词析句法,品味本文干净、洗练的语言,总结阿城小说的语言风格。
3.通过深入剖析文章中涉及的不同“意象”的象征义及人物特点,多元思考,探究小说的深刻意蕴。
教学重点
通过换字、删句、填句、前后勾连等品词析句法,品味本文干净、洗练的语言,总结阿城小说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1.通过多种品词析句法,品味本文干净、洗练的语言,总结阿城小说的语言风格。
2.通过深入剖析文章中涉及的不同“意象”的象征义及人物特点,多元思考,探究小说的深刻意蕴。
四、教学方法
对比探究法、品词析句法、以写促读法
五、教学过程
一、感溜索之“风流”
1.通过图片简要介绍怒江和溜索:
云南怒江大峡谷,被称为“东方大峡谷”,世界三大峡谷之一。峡谷的东面是被称为“万瀑千湖之山”的碧罗雪山,西面是中缅边境千里边防的高黎贡山,谷底是奔腾咆哮的怒江。怒江没有船,惊涛怒浪上小船无法横渡,两岸居民过江,从前主要靠“溜索”,溜索是怎样的状态呢?我们通过一个视频来感知一下。
2.文字比视频带给我们的冲击和震撼,肯定更强烈,让我们一起走进选自阿城的小说集《遍地风流》(风流:不凡,形容文学作品超逸佳妙)中的一篇,“溜索”,看看整个小说洋溢着哪些别样的“风流”呢?
二、识小说之“风流”
1.齐读“阅读提示”,勾画并明确本文的主要内容和阅读方法。
明确:
写作内容:环境的奇险、身手矫健的马帮汉子、沉着冷静的首领,隐约出现的“我”。
阅读方法:注意品味小说简洁凝练,选词炼句的语言特色。
2.同学们,阅读提示第一句话就提到:这篇小说写了一处奇险的环境,一群过河的马帮汉子,一次溜索的经历……你还能用“一”字开头,概括哪些其他的内容?
明确:一群惊恐万状的牛;一头威风凛凛的马,一只迅猛敏捷的鹰;一个胆战心惊的“我”;一直响着的闷雷……
3.看来文本的内容非常简单清晰,同学们可以很快地概括出来。那么,《溜索》这篇小说与前面的《孔乙己》《变色龙》相比,有哪些显著的不同呢?请同学们多角度回答。
明确:
①题目:前面两篇小说都以小说中的人物为题,鲁迅的小说《孔乙己》,孔乙己是小说的主人公。契诃夫的小说《变色龙》,“变色龙”指的是警官奥楚蔑洛夫。也是小说的主人公。而《溜索》的题目是概括了小说中的事件,不是人物。
②人物:这篇小说似乎没有核心人物,马帮首领和众汉子都很重要,找不到类似“孔乙己”或者“变色龙”这样的主人公,也没有复杂的人物关系。
③情节:小说写马帮汉子溜索,情节平淡、舒缓,少有悬念设置、高潮迭起及尖锐的矛盾冲突,给人以风平浪静之感。虽有怒江天险、牛群惊恐,但这些不是情节,只是环境描写,为了渲染气氛和衬托人物形象。
4.同学们抓住了小说的核心要素进行对比分析,非常清晰全面。你们说的这些不同其实就指向了笔记小说的特点。
屏显:
笔记小说是一种带有散文化倾向的小说创作形式,它的特点就是兼有“笔记”和“小说”特征。
有着广泛的取材,有着随意的行文表达,不强调宏大叙事,不强调情节的曲折性。
5.那么,这样一篇别具风流的,主人公不突出、情节平缓的小说,我们的学习目标应该是什么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再次自读旁批,单元目标和阅读提示。
学生自主发言,各抒己见。
锁定两个学习目标:
①品味本文独具特色的语言,了解小说多元化的风格;
②探究小说的多元的主题意蕴。
师总结:旁批和阅读提示是部编本教材中自读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预习和自学课文时,我们需要充分利用这些阅读方法和学习建议。
三、品语言之“风流”
1.我们从旁批和阅读提示中提炼出本文的语言特点是简洁凝练、干净洗练、讲究选词炼字。请同学们跳读文章,说说文中哪个字、词、句能体现这些特点?请大家参照旁批的提示,来充当一回编者,把你的思考或赏析旁批出来,供读者参考。
叠词运用,凸显和谐美
全文使用了38次叠词,使得文章读来朗朗上口,具有一种音韵和谐回环之美。(见详案)
短句运用,融合情感美
全文使用了大量的短句,使整个文章都充满了节奏感。(见详案)
动词连用,展现意境美
如“那鹰斜移着,忽然一栽身,射到壁上,顷刻又飞起来,翅膀一鼓一鼓地扇动”。(见详案)
词性转换,彰显细节美
如“首领眼睛细成一道缝,先望望天,满脸冷光一闪,又俯身看峡,腮上绷出筋来。”(见详案)
2.“经典的作品,每个字都是会说话”,那本文的语言还哪些其他的特点?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见详案)
师总结:阿城在遣词造句方面可谓炉火纯青,他的成功之处不是用生涩的字词营造高级感,而是将普通的字词进行了准确而又新颖的处理,打破了我们知识储备中固有的语言使用习惯,具有吸引力、可推敲性、多样化的内涵,扩大了读者的审美空间,使文本散发出独特的韵味。
四、探主题之“风流”
1.阿城的笔记小说,展现的就是生活在西南土地上的各种自然景物和人的风度,再现世俗视角下的真实世界,也是他认为被时代主流掩埋消没了的一种真实。那么通读这篇小说,作者想要给我们展现哪些被掩盖的真实?
预设:(见详案)
2.总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在现当代文学家中,还有很多像阿城一样的作家,孙犁、刘绍棠、赵丽宏、韩少功等,他们以独特的写作视角,将民族传统习俗、民族文化思想、民族个性审美融于创作之中,虽然作品里所写的生活、所绘的场景似乎脱离我们的生活,但是其中的精神内核和文化心理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孩子们,民族经典当永流传,民族精神当永传扬,民族文化当永继承,民族之魂当永赓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