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下内容是本站为您带来的9篇《《风筝》教学设计》,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风筝教学设计 篇一
陈家勋
(一)、导入 :(3:30)
⑴请大家听一段音乐,回忆儿时放风筝的情形。(1:30)
(关闭视窗)放风筝好玩吗?(好玩)
这是一项有益于身心的活动。放风筝时,我们可以/上观白云朵朵;下览绿草如茵,尽情地感受春的气息,这是何等惬意之事。
⑵今天,走进我们课堂的文章就叫——《风筝》(放幻灯)它,是我国文学大师鲁迅先生的作品。(放幻灯:鲁迅先生简介)
⑶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我”和小兄弟之间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整篇文章洋溢着浓浓的手足之情。《风筝》就像一曲亲情的赞歌,让人沉醉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
⑷这篇课文大家已经预习过,下面,我就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2:00)
①首先,我把同学们分成四个小组,从你们的左边起,两个竖排的同学为一组,一共四个小组,看一看,哪个小组的同学回答问题最积极、最踊跃。(在黑板上写1组、2组、3组、4组)
②(放幻灯)下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③哪个小组的同学先来?
伶仃:(líng dīng ;孤独,没有依靠)(对照组数画勾)
憔悴:(qiáo cuì;瘦弱,不好看)(对照组数画勾)
嫌恶:(wè ;厌恶)(对照组数画勾)
惊惶:(huáng ;惊慌)(对照组数画勾)
瑟缩:(sè ;身体因寒冷、受惊吓等而蜷缩或兼有抖动)(对照组数画勾)
苦心孤诣:(yì ;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对照组数画勾)
④X小组的同学很踊跃,X小组的同学还需要继续努力,争取迎头赶上。这节课,还有很多机会,请同学们继续努力。
(二)、正课
●整体感知:
⑴下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快速默读全文,边读边思考下列各题。(放幻灯)
1、这篇散文1-2自然段写了什么?
2、 3-4自然段写了什么?
3、 5-11自然段写了什么?
4、12自然段写了什么?
⑵时间:3分钟。现在开始。
⑶学生默读全文(3:00)
⑷时间到。(请四人小组讨论一下,时间:2分钟。)
⑸哪个小组的同学先来回答?(对照组数画勾,点击幻灯)(2:00)
(①看到北京天空风筝浮动,“我”想到了故乡的风筝时节;②回忆起自己幼年时的对小兄弟精神的虐杀;③中年时我明白了我的过错,想要补过,但小兄弟已经完全忘却了这件事;④我无法补过,心里只有着一种无可把握的悲哀)(边讲述边点击幻灯)
●具体研讨:
⑵ (过渡) 现在,我们只是粗略地了解了文章的大意,要想深入地了解文章的内容,去体验这文章中的情感和美感,还应该多阅读,在阅读中细细地品味。
⑶下面,听老师范读1、2自然段,请大家思考:(放幻灯)
1、“我”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2、见到风筝,人之常情应该是愉快的,但“我”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心情呢?(联系下文)
①生齐答(对照组数画勾,点击幻灯);
②抽学生进行回答(对照组数画勾,点击幻灯);(鼓掌)
(故乡放风筝的季节是早春二月,而在北京,冬季尚未过去,就开始放风筝,所以“我”感到惊异;同时,我见到风筝,不由想起自己少年时虐杀小兄弟精神的一幕,而且无从补过,所以心头又不禁感到悲哀。)
⑷师提问:
写“我”心情的“惊异和悲哀”在文章结构方面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③学生齐答:引出下文。
⑸①请同学们一边浏览三、四自然段,一边和四人小组的其他成员讨论下列问题:(放幻灯)
1、“我”和小兄弟对待放风筝有什么不同的态度?
2、我对小兄弟放风筝采用了哪些措施进行严厉管教?
3、从哪些神态、语言、行动可以看出小兄弟确实很喜欢放风筝?
②时间:3分钟。
③时间到。哪个小组的同学先来回答:
我和小兄弟对待放风筝有什么不同的态度?
④抽学生回答(对照组数画勾,点击幻灯)(我:嫌恶、鄙视 +小兄弟:最喜欢)
⑤第二问:我对小兄弟放风筝采用了哪些措施进行管教?
⑥抽学生回答(对照组数画勾,点击幻灯)(我:不许放 毁风筝 )
⑦从哪些神态、语言、行动可以看出小兄弟确实很喜欢放风筝?
⑧抽学生回答(对照组数画勾,点击幻灯)(小兄弟:看得出神、惊呼跳跃 苦心孤诣偷着做蝴蝶风筝)
2、请看大屏幕:“我”少年时为什么不许小兄弟放风筝?
(学生齐答:因为“我”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的玩艺。)
我为什么会认为爱放风筝就没出息呢,这种观点是与生俱来的吗?(教师讲解)
当时的思想观念是小孩子应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至于放风筝这些玩乐的活动当然就会被认为是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在这种旧思想旧观念的影响下,理所当然地认为小兄弟放风筝是没出息的表现;我又很希望小兄弟能够成才,而又“恨铁不成钢”,所以粗暴地毁掉了小兄弟苦心孤诣做好的风筝。
从这些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我是一个对兄弟十分爱护并且严格要求的兄长,同时也是一个受旧思想、旧观念影响和毒害的人。(点击幻灯,出示答案)
3、请看屏幕上,从小兄弟喜欢风筝的表现,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什么样的一个小孩?
教师引导,生齐答。
①从看别人放风筝的表现:天真、活泼;(放幻灯)
②从他所做的蝴蝶风筝与众不同这一点,可以看出他聪明、善于创新的特点。(放幻灯)
4、①同学们,“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这件事做错了吗?我在什么时候知道自己做错了?答案在第几段?
②生齐答。(第五自然段,中年时,“我”偶然读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此时,“我”才知道自己做错了。知道了自己的脚下不只践踏了一只风筝,还践踏了一颗幼小的心灵,践踏了小兄弟的创新精神。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知道,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必须要有科学的理论来指导,才不至于干出逆情背理,愚昧落后的事情。)
⑸、①古人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有错,就应该改正,我做错了,也渴望补过,希望自己沉重的心能够轻松起来。(点击幻灯)
②那“我”的心轻松了吗? 为什么没有轻松?请在6——11段中找出答案。
③ 抽学生进行概括回答。(对照组数画勾)
(“我” 向兄弟提起旧事,承认自己年少胡涂,希望得到兄弟的宽恕。可是,兄弟已全然忘却,无从宽恕他,(点击幻灯)所以“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⑹、①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段,思考: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悲哀”?
②(师讲述)
“我“希望得到弟弟的宽恕,来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全然不自知;“我”因无法补过而心情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种情况的出现是我没有预料到的,所以说这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想摆脱也不可能了。简单一点说,就是因为(点击幻灯),所以我心中有着无可把握的悲哀。
●理解主旨:
⑴①(过渡)我们阅读文章,不能只把主要内容弄懂,还应该尽量去找出潜藏于字里行间中的信息。
②下面,(放幻灯)
请四人小组讨论,谈一谈你对你对作者蕴含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尝试归纳出本文的主旨。
提示:(放幻灯)
1、可以从手足情(兄弟之情)的角度来谈;
2、可以从鲁迅先生表现于文章中的精神方面来谈;
3、可以从游戏对儿童的重要意义这一角度来谈;
4、可以从“我”对放风筝前后看法不同的原因来谈。
要求:
①选择你最有兴趣的角度,进行讨论,看看哪个组的同学讨论得最好,回答得最好。
②时间:3分钟
⑤学生讨论后,回答:
1、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的补过,表现出“我”对小兄弟浓烈的兄长之爱,歌颂了兄弟情深。(生回答后,对照组数画勾;教师点击幻灯)
2、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的补过,表现了鲁迅先生严于自我解剖的精神。
(生回答后,对照组数画勾;教师点击幻灯)
3、通过回忆幼时粗暴地禁止小兄弟放风筝,到了中年时补过已晚的事实,说明我们应注重游戏对于儿童的重要作用,并批判了落后的儿童教育思想。
(生回答后,对照组数画勾;教师点击幻灯)
4、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补过兄弟二人不同的表现,说明了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思想来指导,只有这样,才能不干出违情背理、愚昧落后的行为,而对自己的正当的权利也应该去捍卫。
(生回答后,对照组数画勾;教师点击幻灯)
●[教师小结] :(总结学生表现情况:黑板上 给这一组的同学以热烈的掌声)
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A、有手足情;B、有“我”的自我反省精神; C、有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D、有小兄弟毫无怨恨的思想内容;E,还集中表达了“我”的悔恨、自责、悲哀的情感。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都有意在言外的收获。
《风筝》一文不仅表现了人物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还给人以深沉的思想内容。通过本文的学习,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反复思索以后,运用于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让你的感情更真挚、美好,让你的思想更丰富、深刻。
(三)1、下面,布置练习:(放幻灯)
练笔:(4:00+3:00)
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时候也做过许多游戏,玩过不少玩具吧?请你选一个最难忘的写一写,与同学交流。
2、下面,布置作业 :
阅读课后第三题中《满天的风筝》一文,说说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感情与鲁迅在《风筝》中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一)、导入 :(3:30)
⑴请大家听一段音乐,回忆儿时放风筝的情形。(1:30)
(关闭视窗)放风筝好玩吗?(好玩)
这是一项有益于身心的活动。放风筝时,我们可以/上观白云朵朵;下览绿草如茵,尽情地感受春的气息,这是何等惬意之事。
⑵今天,走进我们课堂的文章就叫——《风筝》(放幻灯)它,是我国文学大师鲁迅先生的作品。(放幻灯:鲁迅先生简介)
⑶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我”和小兄弟之间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整篇文章洋溢着浓浓的手足之情。《风筝》就像一曲亲情的赞歌,让人沉醉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
⑷这篇课文大家已经预习过,下面,我就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2:00)
①首先,我把同学们分成四个小组,从你们的左边起,两个竖排的同学为一组,一共四个小组,看一看,哪个小组的同学回答问题最积极、最踊跃。(在黑板上写1组、2组、3组、4组)
②(放幻灯)下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③哪个小组的同学先来?
伶仃:(líng dīng ;孤独,没有依靠)(对照组数画勾)
憔悴:(qiáo cuì;瘦弱,不好看)(对照组数画勾)
嫌恶:(wè ;厌恶)(对照组数画勾)
惊惶:(huáng ;惊慌)(对照组数画勾)
瑟缩:(sè ;身体因寒冷、受惊吓等而蜷缩或兼有抖动)(对照组数画勾)
苦心孤诣:(yì ;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对照组数画勾)
④X小组的同学很踊跃,X小组的同学还需要继续努力,争取迎头赶上。这节课,还有很多机会,请同学们继续努力。
(二)、正课
●整体感知:
⑴下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快速默读全文,边读边思考下列各题。(放幻灯)
1、这篇散文1-2自然段写了什么?
2、 3-4自然段写了什么?
3、 5-11自然段写了什么?
4、12自然段写了什么?
⑵时间:3分钟。现在开始。
⑶学生默读全文(3:00)
⑷时间到。(请四人小组讨论一下,时间:2分钟。)
⑸哪个小组的同学先来回答?(对照组数画勾,点击幻灯)(2:00)
(①看到北京天空风筝浮动,“我”想到了故乡的风筝时节;②回忆起自己幼年时的对小兄弟精神的虐杀;③中年时我明白了我的过错,想要补过,但小兄弟已经完全忘却了这件事;④我无法补过,心里只有着一种无可把握的悲哀)(边讲述边点击幻灯)
●具体研讨:
⑵ (过渡) 现在,我们只是粗略地了解了文章的大意,要想深入地了解文章的内容,去体验这文章中的情感和美感,还应该多阅读,在阅读中细细地品味。
⑶下面,听老师范读1、2自然段,请大家思考:(放幻灯)
1、“我”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2、见到风筝,人之常情应该是愉快的,但“我”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心情呢?(联系下文)
①生齐答(对照组数画勾,点击幻灯);
②抽学生进行回答(对照组数画勾,点击幻灯);(鼓掌)
(故乡放风筝的季节是早春二月,而在北京,冬季尚未过去,就开始放风筝,所以“我”感到惊异;同时,我见到风筝,不由想起自己少年时虐杀小兄弟精神的一幕,而且无从补过,所以心头又不禁感到悲哀。)
⑷师提问:
写“我”心情的“惊异和悲哀”在文章结构方面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③学生齐答:引出下文。
⑸①请同学们一边浏览三、四自然段,一边和四人小组的其他成员讨论下列问题:(放幻灯)
1、“我”和小兄弟对待放风筝有什么不同的态度?
2、我对小兄弟放风筝采用了哪些措施进行严厉管教?
3、从哪些神态、语言、行动可以看出小兄弟确实很喜欢放风筝?
②时间:3分钟。
③时间到。哪个小组的同学先来回答:
我和小兄弟对待放风筝有什么不同的态度?
④抽学生回答(对照组数画勾,点击幻灯)(我:嫌恶、鄙视 +小兄弟:最喜欢)
⑤第二问:我对小兄弟放风筝采用了哪些措施进行管教?
⑥抽学生回答(对照组数画勾,点击幻灯)(我:不许放 毁风筝 )
⑦从哪些神态、语言、行动可以看出小兄弟确实很喜欢放风筝?
⑧抽学生回答(对照组数画勾,点击幻灯)(小兄弟:看得出神、惊呼跳跃 苦心孤诣偷着做蝴蝶风筝)
2、请看大屏幕:“我”少年时为什么不许小兄弟放风筝?
(学生齐答:因为“我”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的玩艺。)
我为什么会认为爱放风筝就没出息呢,这种观点是与生俱来的吗?(教师讲解)
当时的思想观念是小孩子应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至于放风筝这些玩乐的活动当然就会被认为是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在这种旧思想旧观念的影响下,理所当然地认为小兄弟放风筝是没出息的表现;我又很希望小兄弟能够成才,而又“恨铁不成钢”,所以粗暴地毁掉了小兄弟苦心孤诣做好的风筝。
从这些内容,我们可以看出,我是一个对兄弟十分爱护并且严格要求的兄长,同时也是一个受旧思想、旧观念影响和毒害的人。(点击幻灯,出示答案)
3、请看屏幕上,从小兄弟喜欢风筝的表现,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什么样的一个小孩?
教师引导,生齐答。
①从看别人放风筝的表现:天真、活泼;(放幻灯)
②从他所做的蝴蝶风筝与众不同这一点,可以看出他聪明、善于创新的特点。(放幻灯)
4、①同学们,“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这件事做错了吗?我在什么时候知道自己做错了?答案在第几段?
②生齐答。(第五自然段,中年时,“我”偶然读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此时,“我”才知道自己做错了。知道了自己的脚下不只践踏了一只风筝,还践踏了一颗幼小的心灵,践踏了小兄弟的创新精神。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知道,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必须要有科学的理论来指导,才不至于干出逆情背理,愚昧落后的事情。)
⑸、①古人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有错,就应该改正,我做错了,也渴望补过,希望自己沉重的心能够轻松起来。(点击幻灯)
②那“我”的心轻松了吗? 为什么没有轻松?请在6——11段中找出答案。
③ 抽学生进行概括回答。(对照组数画勾)
(“我” 向兄弟提起旧事,承认自己年少胡涂,希望得到兄弟的宽恕。可是,兄弟已全然忘却,无从宽恕他,(点击幻灯)所以“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⑹、①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段,思考: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悲哀”?
②(师讲述)
“我“希望得到弟弟的宽恕,来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全然不自知;“我”因无法补过而心情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种情况的出现是我没有预料到的,所以说这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想摆脱也不可能了。简单一点说,就是因为(点击幻灯),所以我心中有着无可把握的悲哀。
●理解主旨:
⑴①(过渡)我们阅读文章,不能只把主要内容弄懂,还应该尽量去找出潜藏于字里行间中的信息。
②下面,(放幻灯)
请四人小组讨论,谈一谈你对你对作者蕴含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尝试归纳出本文的主旨。
提示:(放幻灯)
1、可以从手足情(兄弟之情)的角度来谈;
2、可以从鲁迅先生表现于文章中的精神方面来谈;
3、可以从游戏对儿童的重要意义这一角度来谈;
4、可以从“我”对放风筝前后看法不同的原因来谈。
要求:
①选择你最有兴趣的角度,进行讨论,看看哪个组的同学讨论得最好,回答得最好。
②时间:3分钟
⑤学生讨论后,回答:
1、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的补过,表现出“我”对小兄弟浓烈的兄长之爱,歌颂了兄弟情深。(生回答后,对照组数画勾;教师点击幻灯)
2、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的补过,表现了鲁迅先生严于自我解剖的精神。
(生回答后,对照组数画勾;教师点击幻灯)
3、通过回忆幼时粗暴地禁止小兄弟放风筝,到了中年时补过已晚的事实,说明我们应注重游戏对于儿童的重要作用,并批判了落后的儿童教育思想。
(生回答后,对照组数画勾;教师点击幻灯)
4、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补过兄弟二人不同的表现,说明了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思想来指导,只有这样,才能不干出违情背理、愚昧落后的行为,而对自己的正当的权利也应该去捍卫。
(生回答后,对照组数画勾;教师点击幻灯)
●[教师小结] :(总结学生表现情况:黑板上 给这一组的同学以热烈的掌声)
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A、有手足情;B、有“我”的自我反省精神; C、有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D、有小兄弟毫无怨恨的思想内容;E,还集中表达了“我”的悔恨、自责、悲哀的情感。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都有意在言外的收获。
《风筝》一文不仅表现了人物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还给人以深沉的思想内容。通过本文的学习,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反复思索以后,运用于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让你的感情更真挚、美好,让你的思想更丰富、深刻。
(三)1、下面,布置练习:(放幻灯)
练笔:(4:00+3:00)
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时候也做过许多游戏,玩过不少玩具吧?请你选一个最难忘的写一写,与同学交流。
2、下面,布置作业 :
阅读课后第三题中《满天的风筝》一文,说说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感情与鲁迅在《风筝》中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风筝教学设计 篇二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3、练习查阅课外资料,初步培养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
难点:理解为什么把风筝叫做“幸福鸟”。
ppt课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放歌曲《三月三》:
“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
师:大家还记得三月三我们昌国皇城沙滩有个十分隆重的节日是──
生:三月三踏沙滩
2、来到沙滩上我们会做些什么呢?谁能向大家说一说?(板书课题:风筝)
出示风筝图片。
3、师:是啊,风筝在天上自由自在得飞翔,我们玩得多快乐啊!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第10课《风筝》。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进著名作家贾平凹的童年,感受他们的快乐!
4、出示《风筝》,齐读课题。
5、师:课文中的小朋友还把风筝称作什么呢?(板书:幸福鸟)
为什么把风筝叫做幸福鸟?
(师在幸福鸟旁边打上问号。)
二、初读课文、预习感知
1、师:让我们走进课文,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吧。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想: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写风筝是幸福鸟?
2、反馈板书:
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师:是啊,他们在做风筝、放风筝、甚至是找风筝时都是非常幸福、快乐的。
3、师:大家轻声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画下来,连词多读几遍。
⑴自读,互读。
⑵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
⑶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①我来考考你。
一学生拿着生字卡片,让另外学生读出读音,然后再组词(如有可能再说一句话)。
②我来说你来猜。
出示词语:精心、憧憬、依然、踪影、似乎、凌空飞起、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垂头丧气、半沉半浮、翩翩飞舞。
一学生说出词语的大概意思(或做一些动作),其余学生根据他的话或动作,从上列词语中找出该词语。
风筝
贾平凹
童年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在苇塘里拔几根细苇,再找来几张纸,我们便做起风筝来。做一个蝴蝶样的吧。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我们去放风筝。一个人用手托着,另一个人牵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那线一紧一松,风筝就凌空飞起,渐渐高过树梢了。牵线人飞快地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叫喊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村里人看见了,说:“放得这么高!”
从早晨玩到下午,我们还是歇不下来,牵着风筝在田野里奔跑。风筝越飞越高,似乎飞到了云彩上。忽然吹来一阵风,线嘣地断了。风筝在空中抖动了一下,便极快地飞走了。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一抬头,看见远远的水面上半沉半浮着一个巨大的木轮,不停地转着,将水扬起来,半圈儿水在闪着白光。那是我们村的水磨坊。
“那儿找过了吗?”
“没找过,说不定‘幸福鸟’就落在那儿呢。”大家说。
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
风筝教学设计 篇三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鲁迅诸多优秀回忆性散文中的一篇。写了他童年时,因为风筝与弟弟发生了一次无法补过的误解和冲突,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愧疚。笔触细腻,情感凄婉,适合于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本文所体现出来的亲情带有很深的时代烙印,要通过社会背景的探究加以把握。作者严厉的自责精神充塞在字里行间,这更是文章的动人之处。
二、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学习本文传神的动作、心理活动描写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课外查阅、搜集资料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准确理解在特定社会背景下的兄弟间的情感
用科学的态度来分析这种情感的真实性,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
结合实际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亲情观,学习作者敢于承认错误及严厉的自责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教学步骤 :
(一)布置预习
1、给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上网、上图书馆查找有关资料:
① 1925年左右中外社会状况
② 鲁迅其人其作品其思想
2、查字典,落实生字词的音和义
3、读课文,了解大意
(这个环节体现了新课程要求培养学生具有搜集信息的能力目标:能运用和检索多种工具书,运用多种现代媒体接受和获取信息。)
(二)情景导入
在大屏幕上展示课文“放风筝”的插图,同时播放《春之声》圆舞曲。用直观的画面和欢快的旋律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进行画面的细致描述,内容的大胆揣测。为课文学习设置情景,营造氛围,自然导入 。
(三)整体感知
师生在舒特曼《小夜曲》悠扬的旋律中,朗读全文,力求读准字音、读对重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产生声情并茂的朗读效果。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
(四)合作探究
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或个别回答,或集体讨论,或分组辩论。教师适时点拨,力求掀起探讨的热潮,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
1、“我”回忆了有关“风筝”的什么故事?用自己的话简单复述
2、"精神的虐杀的一幕"具体指什么?你如何看待这种行为?为什么?
老师帮助学生进行问题分解,步骤如下:
① 如果你有弟弟会采取这种方法吗?为什么?
② 如果你是弟弟会采取什么行为?为什么?
③ 为什么哥哥会这么做?
④ 为什么弟弟没有反抗?
⑤ 你认为哥哥爱弟弟吗?
3、你更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4、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有哪些困惑之处?
(1题意在检验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效果。2题要让学生品味课文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同时要求学生要能联系所查资料,联系自身实际加以回答,体现新课程目标中的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张扬个性进行表达、交流、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历史唯物观。3题要让学生学习鲁迅知错就改,可贵的自责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体现新课程教学的人文教育观。4题体现新课标中关于阅读教学中鼓励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这一点,也是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中的个性化、创造性阅读特征。)
(五)加深感悟
让学生自选文中最精彩的部分进行自由诵读,进一步深切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
(六)拓展延伸
1、比较阅读
课文与《漫天的风筝》一文的异同的讨论
2、课外阅读鲁迅《朝花夕拾》、《野草》、《呐喊》中的文章,写一篇读书心得,准备开讨论会或交流会。
(体现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课文只是学生学习的一个例子,要能引导他们走出课堂,去建构新的知识体系。)
四、教学评价:
新课标对第四学段(7-9)年级教学目标 的三纬融合是这样说的: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意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本教案的设计力求体现新课标要求,体现新的教学理念下,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板书设计 :
毁
我风筝弟
情
严厉 自责
《风筝》教学设计 篇四
《理想的风筝》是苏教版国标本第12册第七单元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苏叔阳回忆了恩师的音容笑貌和在一起的愉快生活。课文以三个特写“镜头”——谈腿疾、写板书、放风筝,来表现恩师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赞扬他对工作的热爱与追求,表达了作者对恩师的深深怀念之情。
设计理念:
文章起笔舒缓,情景交融,事例典型,手法细腻,是学生模仿习作的典范。为了让学生能自主发现文本的美,自主唤醒与文本的共鸣,我避开了熟套的人物品质特点分析,对于这样一篇情感真挚的文章,如果以“你觉得刘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来建构话题,也许提不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感觉乏味,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夫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透过语言文字,品味文字蕴涵的情意,是语文教学的真意。此文的作者把浓浓的师生情意融入平淡的文字之中,让学生品出情、读出情、升华情,让学生融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在此基础上感悟人物形象也就水到渠成,而且也习得了写作方法。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子,品读作者的思念之情,感悟体会刘老师的乐观顽强、热爱生命和师生间的深厚情谊,得到作者和刘老师情感、精神的熏陶。
3、深入细节,揣摩文章的表达效果。习得写作的基本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让学生“披文入情”, 通过对具体的语言文字的朗读、品情、体验、表达,感悟体会刘老师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和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意。 教学难点:
1、理解“理想的风筝”深刻的含义。
2、揣摩文章的表达效果,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3、初步感知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作者
1、同学们,春天又到了,万物复苏,蓝天白云、花红柳绿,到处充满生机。在这美好的季节里,我们不由自主想起了古诗《村居》中的——“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引导学生感受春天放风筝的快乐,唤起学生放风筝的真实体验)
2、揭示课题:是啊,放风筝能带给我们快乐,可在著名作家苏叔阳的心中,风筝,不仅带给他许多快乐,而且还寄托不尽的思念呢。
3、板书课题——“理想的风筝”,学生质疑。
4、请学生简要介绍课前收集到的苏叔阳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请同学们打开书,根据读书要求,自由朗读课文。出示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
(2)读完课文后,划出生字词,联系上下文理解。
(3)找出含有生字词的句子和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顺、读流利。
(4)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用一两句话概括主要内容。
2、学生根据自学要求朗读课文。
3、刚才读课文的过程中,有没有难读的地方?
(1)重点提示“筝”、“翘”和“转”的读音。
(2)指导读好带有生字新词的长句子和难读的句子。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学生用一两句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指导学生逐段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中作者回忆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试着给每一件事加一个小标题。(三件事:谈腿疾、写板书、放风筝)
3、指导学生给课文分段,理清文章思路。(引导学生,抓住回忆部分,把课文一分为三。)
第一段(1—3自然段):通过描写春天放风筝的情景,引发对刘老师的回忆。
第二段(4—9自然段):回忆刘老师谈“丢腿”、写板书和放风筝的三件往事。
第三段(10、11自然段)直接表达作者对刘老师的怀念和赞美之情。
4、请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思考:最感动你的是哪件事和哪个细节(哪个画面)?刘老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自由发言。
四、学习第一段。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段。思考:课文开头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情景?这幅情景与作者 “不由自主”的想起刘老师和他的风筝有什么关系呢?
2、引导学生感知:课文第二自然段的景物描写不是闲笔。春天万物复苏,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景象,和春天里的风筝勾起了作者对爱放风筝的刘老师的回忆,是触景生情,是对刘老师不绝的思念。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段。
五、作业设计:
读熟课文,在感动自己的段落、语句或细节旁边做批注,用一两个词语或者句子,在空白处写写自己的感受或体会。
六、板书设计
理想的风筝
谈腿疾
写板书
放风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品读作者的思念之情,感悟体会刘老师的乐观顽强、热爱生命和师生间的深厚情谊,得到作者和刘老师情感、精神的熏陶。
2、深入细节,揣摩文章的表达效果。习得写作的基本表达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感悟“思念”
1、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作者和他的刘老师一起去放飞——(生读课题《理想的风筝》)
2、上节课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忆了刘老师的三件事——谈腿疾、写板书、放风筝。(学生回忆并说出并板书)文章写得很美,很细腻,每一句话,每一个词,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都浸透着作者对刘老师浓浓的——思念之情。
3、出示:“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透过这一声呼唤,两个“深深地”,一个“??”品读感悟浓浓的思念之情。
二、品悟细节,体验“思念”
1、过渡:春天,对于苏叔阳来说,真是个思念疯长的季节。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苏叔阳的内心世界,体验他不绝的思念之情。请同学们自由读4—9自然段,想一想,这三件事中,刘老师的哪些细节拨动了你的心弦?将相关语句圈画出来,用心读一读,想一想,写写批注。
2、组织交流:
预设一:在 “谈腿疾”的品悟中体验“思念”之情。 当学生交流“谈腿疾”这件事时,顺势出示“刘老师个子不高,微微发胖的脸上有一对时常眯起来的慈祥的眼睛,一头花白的头发……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一段话。
① 指名读这段话。
② 哪些词句让你感受最深?
③ 着重引导学生抓住“笑”这一镜头品悟:
放大出示:“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同学们,请注意这些红色的内容,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出示填空: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是因为。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是因为 。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又是因为。
(学生是笑刘老师的风趣,酸涩充满着理解与同情,尊敬反衬出刘老师的坚强乐观,与孩子亲密无间,令孩子们敬佩。)
多么微妙的情感变化呀,这就是细节描写,能读好吗?(指名读,并及时评价)
④ 身体残疾,却那样的乐观幽默(板书:乐观幽默),刘老师以他的人格魅力折服了每一位学生,这么好的老师怎么会忘记呢?难怪作者会发自内心地呼唤——“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预设二:在“写板书”的品悟中体验“思念”之情。
当学生交流到“写板书”这件事时,顺势出示第五自然段内容: “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而他每转一次,就引起同学们一阵激动地心跳。”一段话。
①建议同学们再次默读第五节,哪些细节之处打动你?可以用一两个词语写写你的感受。
②细读第二句,为了写刘老师板书,作者具体写了他哪几个动作?学生圈出动作的词语,(扣住“撑地” “离地” “急速” 三次“转”等词语感悟),为了一次板书,刘老师竟要做上这么多艰难的动作,你体会到什么?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你又体会到什么?(板书:顽强执着)
③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谁再来读划线的句子? 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年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还有谁读?一个年过半百一辈子不知道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这样的旋转凝聚着刘老师顽强的意志,这是多么令人难忘的旋转呀!这一次次的旋转就是动人心弦,所以作者深深地呼唤——“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预设三:在“放风筝”的品悟中体验“思念”之情。
①放飞风筝是为了感受自由自在、感受快乐,苏叔阳为何不亲自放风筝过一过瘾,而偏偏对刘老师放的风筝魂牵梦绕呢?那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苏叔阳的内心世界,走进他的目光中,(出示要求)默默地读一读7至9节,细细地找一找最让苏叔阳思念的细节,静静地品一品其中的感受。
②组织交流:让苏叔阳无比思念的细节描写,并谈谈感受。
③让我们把记忆的镜头拉得更近些!再次来读读这几个感人的细节。(引读) ——出示:
● 每年春天,刘老师都会亲手制作起各式各样的风筝,那时候,他一定会觉得幸福而充实;(自制风筝)
● 他决不肯亲手失去把风筝放上蓝天的快乐,他仰望白云,注视着那青黑的小燕子在风中翱翔盘旋,脸上漾出甜蜜的笑,那时候他一定觉得幸福而充实;(亲自放飞)
● 他故意撒脱手,任风筝自由飞走,当他拄着拐杖,气喘吁吁地追到风筝的时候,脸上现出得意和满足的神气,那时候,他一定觉得幸福而充实。(亲自追线)
品味刘老师的笑:体会发自内心的笑、甜蜜的笑、开心的笑、满足的笑、幸
福的笑,从这样的笑容中,能看出他忘记了自己的腿疾,忘记了自己的年龄,忘记了自己的坎坷经历。
品味三个“亲自”:三个“亲自”,让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刘老师?是啊,坦然面对生活的不完美,享受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这才是真正的热爱生活啊!板书:热爱生活
④ 虽然生活是清苦的,身体是残疾的,但是刘老师却用各种各样的风筝装点自己的生活,让自己的生活多姿多彩,在作者的心理又怎能忘怀呢?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发自肺腑地呼唤——“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三、品味心声,升华“思念”
1、感悟“理想”:念着刘老师的圆木棍,念着刘老师的风筝,念着刘老师的乐观幽默、顽强执着、热爱生活,这一念就思念了近30年啊!出示第10节,指名配乐朗读。听了你的深情朗读,我渐渐明白刘老师在苏叔阳心中放飞的不仅仅是风筝,还有什么——(人生的理想、榜样——做一个乐观顽强、热爱生活的人)
2、这样的刘老师让人感动,让人敬重——他用自身的行动启迪学生感悟人生哲理,树立学生对人生的自信!近30年了,近30年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苏叔阳和刘老师在精神上是从来都没有分开过!再次出示:“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齐读。
四、拓展延伸,放飞“思念”
1、“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板书:……)多么余味无穷的省略号呀!深深地思念刘老师的什么呢?是刘老师永远灿烂的微笑、是他功德无量的圆木棍?还是??拿出你的笔,继续写下去好吗?
刘老师呀,思念您
2、学生交流并及时评价。
3、老师读了课文跟大家一样,也激动不已,让我们大家再次放声齐读课题——理想的风筝;饱含深情地读——理想的风筝;充满激情地读——理想的风筝。
五、习得方法,迁移“思念”
思念,也是一种缘分。苏叔阳不见刘老师近30年,而你们不见自己的启蒙老师陈顺娣也近3年了。从你们迈进小学的第一天起,陈老师就用她的智慧与心血陪你们走过了两个春秋。趁你们还没有淡忘,那就像苏叔阳写他的老师一样写一写你们的陈顺娣老师,给自己的小学时光留下一段美丽的记忆。
板书设计:
理想的风筝
谈腿疾 乐观幽默
写板书 顽强执着
放风筝 热爱生活
……
《风筝》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认莓等8个字。
2、能根据图意结合课文内容,讲一讲这个故事。
3、通过看图和学文,体会小松鼠和小熊珍惜两人之间的友谊的情感。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3、抓住小松鼠和小熊吵架后的心理变化,感受他们珍惜友谊的清感。
教学方法:集中识字、表演朗读
课前准备:
生字词卡片、挂图、小黑板。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引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折纸船、放风筝吗?你们不知道吧,它们除了带给我们欢乐外,还是小松鼠和小熊增加友谊的信使呢!不相信,我们就来学习《纸船和风筝》这一课。(板书课题。)
二、看图,初步了解图意。
1、出示挂图,一幅一幅地看图。
第一幅图:小熊从家门前的小溪里拿起一艘纸船,看到里面的松果,他乐坏了。
第二幅图:在山坡上,小松鼠收到了一只风筝,他看到风筝上挂着一个草莓,也十分高兴。
第三幅图:小松鼠看到了天上飞着的风筝,把一只只折好的纸船放进了小溪里。
2、把三幅图连起来当成一个故事讲讲。
三、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语。
l、初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
2、认读生字,词语卡片,读准字音。
乐坏吵架难受祝福松果草莓幸福
四、指导写字。
1、同桌互相交流用什么好办法记生字。
2、重点指导。
祝:左右结构。
福:左右结构。
幸:上下结构,注意下边不要写作羊字。
扎:平舌音。
抓:右边笔顺是:一厂厂爪。
漂:多音字,漂流。
3、指导在田字格中书写汉字。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我会读
山顶山脚小溪风筝纸船
松果草莓纸条屋顶门口
幸福快乐愿意漂流飘荡
1、自由读,同位互读
2、开火车读
3、用词说话
4、你还喜欢本课中的哪些词语?
二、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媒体出示图:老师这儿有一幅图,谁能用几句话说一说图上画了些什么?(山、房子、小河)
听说松鼠和小熊就把家建在了这里,请大家读读第一自然段,帮帮他们找家。
戴头饰,扮演角色:
这里风景这样优美,小熊和松鼠的家这样可爱,大家想不想生活在这里?那就请大家戴上自己做的头饰来做一只可爱的小熊或快乐的松鼠吧!
2、学习第二至六自然段:
⑴了解课文大意:我知道松鼠住在山顶,小熊住在山脚,他们却成了好朋友,这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读读二至六自然段,到课文中去找找答案吧!
谁知道他们俩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
(学生读课文原文)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吗?
⑵重点学习三、五自然段,体会松鼠和小熊高兴的心情:
他们俩收到对方的礼物,可高兴了!书上有两个自然段写了他们高兴的心情,是哪两个自然段?(出示三、五自然段。)
试着带着高兴的心情读读。(学生自己读。)
哪里直接写了松鼠和小熊高兴的心情?乐坏了还可以怎么说?(很高兴高兴极了很快乐美得不得了)那你能读好这一句吗?(指导朗读。)
还有什么原因让你们这样高兴?
看!除了纸船和风筝还有什么?(教师出示教具,装有松果和祝福语的纸船;挂有草莓和祝福语的风筝)还有草莓和松果。
是啊,小熊收到了可口的松果,松鼠收到了甜甜的草莓,能不高兴吗?还收到了对方的祝福。对,我们还收到了朋友的祝福呢!我们来读一读祝福的话。(指导学生朗读,读出祝福的语气,体会松鼠和小熊高兴的心情。)
朗读整个第三自然段。
小熊你很高兴,小松鼠你们呢?用同样的心情来读读这个自然段吧!
单个读第五自然段(教师指导)。
所有小松鼠读第五自然段。
⑶配乐朗读一至六自然段,体会友谊带来的快乐:
松鼠和小熊的友谊真让人羡慕,我们再在音乐声中分享一下友谊带给我们的快乐吧!我们来分工读一至六自然段。
⑷区别漂和飘:
在读课文的过程中,老师发现了一个秘密呢!它就藏在这两个句子中,请大家自己读一读,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出示两个句子。)
纸船漂呀漂,漂到了小熊的家门口。
风筝乘着风,飘呀飘,飘到松鼠的家门口。
教师小结:你看,这两个字读音相同,表示的意思却不一样,这个漂是三点水旁,和水有关,表示在水上漂而这个飘是风字旁,和风有关,表示在风中飘。我们的汉字多奇妙啊,只要你做个有心人,一定会发现汉字更多的秘密。
3、学习第七自然段:
过渡:纸船和风筝让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可是有一天,他们俩为了一点小事吵了一架。小朋友,你们想一想,他们可能会为了什么小事而吵架呢?从此,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
4、学习八、九自然段:
⑴小熊、松鼠,此刻你们的心情怎么样?(很难过)能告诉小鸟原因吗?
⑵让我们带着难过的心情读读这两个自然段。(齐读。)
⑶原来你们吵架了,谁也不理谁了,可是我不明白你们为什么还是每天扎风筝,折纸船,这是怎么回事呢?
5、学习第十、十一自然段:
噢,原来是这样啊!虽然你们吵架了,但心里还都想着对方,还想和对方做朋友啊!那结果怎样了呢?请大家自己读读第十、十一自然段。
结果怎样?(小熊和松鼠和好了。)
友谊失而复得,你们的心情一定很复杂,咱们能不能通过读把你的心情表达出来?先自己试试。
⑴学生读第十自然段,听完他读,我也忍不住想读读了,但又怕读不好,大家能帮帮我出出主意吗?
再也受不了了,应该读出松鼠实在忍受不住,特别想和松鼠和好的心情。
如果你愿意和好,就放一只风筝吧!应该读出松鼠很想和小熊和好,很急切很真诚的语气。
有了大家的帮助,我就有信心读好了。(教师范读。)
你也想试试吗?一定比我读得更好!
单个读,齐读。
⑵学生读第十一自然段,你想用什么样的方式读呢?
6、拓展练习:
⑴是啊,松鼠将所有的纸船都放进了小溪,一只只纸船载着他深深的情意顺流而下,小熊看到这么些纸船向他漂来,会怎样呢?
⑵小熊、松鼠,经历了这一切,你们以后还会闹别扭吗?(不会。)
我知道你们都学会了珍惜友谊,你们有什么话要对我说吗?大家说得太好了,相信每位同学都能牢牢记住你们的话,用一颗真诚、宽容的心去对待朋友,呵护友谊,愿我们大家永远是好朋友。
《风筝》教学设计 篇六
活动准备
音乐《放风筝》、风筝图片的PPT
幼儿有过放风筝的经验
活动目标
倾听音乐,根据音乐的变化完整表现出放风筝的情景。
通过观察教师的示范,掌握B段音乐老爷爷收放风筝的动作。
感受乐曲的欢快气氛,体验与同伴一起合作扮演角色“放风筝”的快乐。
活动过程
1、故事导入
从前有一位老爷爷特别爱扎风筝,他扎的风筝啊栩栩如生、造型各异。
(播放PPT,幼儿观察)
老师出示四只不同种类的风筝图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老爷爷都做了哪些风筝呢?”
2、感受A段音乐,学习变风筝造型
过渡语:你们看哪些风筝来了?它是怎样出来的。
(1)教师根据音乐变风筝造型,幼儿观察并发现教师变造型的规律。
指导语:老师的风筝是怎样变出来的的?
(2)幼儿边听音乐边按节奏变风筝造型。
3、感受A、B段音乐,初步表现放风筝的情景
(l)继续讲述情境:你们猗猜后来风筝们飞上天了吗?可是没有老爷爷的线他们怎么飞得起来呢。不过就在这时老爷爷回来了,他不但没有生气,还带着这些风筝在天上自由自在飞翔,这些风筝都很聪明,老爷爷风筝线往哪边扯,他们就往哪边飞。他们飞啊飞直到,天黑才砸家呢。
(2)倾听音乐,幼儿当风筝,教师当老爷爷,师生一起坐在座位上随音乐节奏自由模仿风筝向不同方向飞的动态。
4、和幼儿一起玩放风筝的游戏
完整表现放风筝的情景
(1)教师当老爷爷,师生一起玩放风筝游戏1—2遍。
(2)教师引导幼儿发现按节奏、飞得有美感的“风筝”,并请其示范。
(3)请个别幼儿上来当老爷爷放风筝。
(4)重点练习如何当老爷爷来指挥风筝飞舞。
(5)幼儿两两合作,一人当老爷爷,一人当风筝玩游戏。
引导幼儿评价:合作得怎样?动作是否优美、是否有节奏、是否看了主人的指挥
5、出示中国龙的图片
引导幼儿如何集体合作变中国龙风筝。
过渡语:今天老爷爷扎了一条巨龙风筝,你们能把这个大家伙变出来吗?
(1)引导幼儿讨论:如何变成一条龙,如何飞起来。
(2)教师当老爷爷,放飞“中国龙”。
《风筝》教学设计 篇七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与实践,使学生学会扎制简单的风筝。
2、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动手制作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4、培养学生耐心细致、不怕困难、团结协作的优秀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扎制简单的平板式风筝的方法,学会扎简单的风筝。
2、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善于观察、勇于创新,创作出造型各异的风筝。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风筝骨架、成品风筝。
四、教学过程
程序
内容
师生活动
活动意图
创设情境
运用古诗《村居》导出“风筝”,播放视频,激趣导出“扎”。
让学生背诵《村居》,说出“纸鸢”的意思,学生观看视频。教师板题:扎风筝。
揭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实物展示
教师展示课前制作的两个风筝(蝌蚪式风筝、六边形风筝)及风筝骨架。
教师展示风筝的同时,请学生仔细观察,说出扎风筝的特点:左右对称。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探究
教师根据学生的总结,利用投影演示。(提线拴制方法。①找到中轴(竖竹条)与上横条的交点;②以交点为中心,向左右两边各量一段相等的距离,穿线。
③在中轴与下横条的交点再穿一线。④将风筝平放桌面,提起提线,当上提线所处的平面与风筝面垂直时,下线的长度就定下来了,将三线拴合,打结,风筝制作完成。)
学生在小组内观察、动手制作、讨论、研究骨架的绑扎方式、拴提线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风筝的对称,明确制作过程。
通过尝试,知道蝌蚪式风筝扎制的步骤及如何保证左右对称,感悟制作技巧。
迁移创新
学生基本掌握了扎蝌蚪式风筝的方法后,迁移发散让他们发挥聪明才智,创造别的式样的风筝。
教师巡视指导,点拨制作技巧,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创作:扎、糊、拴提线、绘。
增强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意识,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展示评价
学生展示合作的风筝。
学生谈创作意图,最后评出扎的优秀的风筝。师生共同总结。
培养学生审美、评析能力,感受成功的喜悦。
课()后拓展
播放视频。传承风筝的文化,在歌声中结束这节课。下课后,周末里,我们再看谁的风筝飞得最高?试着发现问题,完善制作的风筝,总结放风筝的技巧。
既检测了学习效果,又调动了实践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篇八
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风筝教学设计 篇九
三年级上册《风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
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教学重点:
1、“村”、“丧”的字形,“磨”、“坊”的读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难点:1、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
2、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的。
课前准备:可制作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和图片。
第一课时
一、唤起情感,导入学习。
1、同学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一件礼物 。〔课件出示:猜谜〕你们了解风筝吗?小组交流找到风筝的资料,(课件出示:资料袋)你们放过风筝吗?我们一起来说说放风筝的事吧。
2、导入学习: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他们中间,分享他们的快乐吧!板书并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风筝带给我们的快乐吧。自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喜欢读的可以多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把自己喜欢的词语读给同桌听听,请同桌评出读得好的,给予表扬。
3、小组合作,检查反馈
(1)同桌互相本课的生字词,互相正音:坊要读第二声,磨是个多音字,在这儿要读第四声
(2) 小组汇报自己难读难写的字,小组交流特别难读的句子。
4、再读课文,请大家边读边想:(课件出示:课文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又写了什么?) 归纳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
5、再读课文,边读边划出“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心情的句子,画好后自己读一读这些句子。
6、交流找到的句子,小组交流,读后有什么疑问?(引导学生生疑:我们的心情为什么会起这样大的变化?)我们下节课再交流。
三、读中悟情,以情促读。
1、以读代讲学习第1自然段,请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听、评。教师注意指导“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 哪几句话是具体描写怎么做风筝的?
(2)读读其他句子,从这些句子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重点词理解: “憧憬”一词可根据“泡泡”的提示引导学生查字典,或在具体的语境中解决。“依然”一词可用近义词“仍然”,通过换词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3)当学生在谈到书中孩子的心情时,引导他们读两个句子:
a、我们精心的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b、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4)假如就是你在做风筝,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让学生入情入境)
(5)多种方式读全段。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角色转换:风筝做好了,此时你最想干什么?
(2)创设情境: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孩子们放风筝的欢乐场面吧!
(3)看课文插图,描绘的是第3自然段中的哪几句?圈出放风筝时表示动作的词,并请几个学生上台表演放风筝的过程。
(4)角色转换: 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他们在快活地喊叫着什么?教给大家听听。
(5)深入赏读: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兴奋、激动、自豪)再读全段课文。
四、学习字词,交流学法
1、读一读词语〔课件出示:词语。〕
2、〔课件出示:要写的生字〕。请生说提醒需要注意的地方。
(1)正音:“拼”“村”“丧”的读音需特别注意,“磨、坊“的多个读音: ;
(2)观察生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如“村”可与“材”进行比较记忆,“丧”的下面部分没有一撇。
3、练习书写生字。
四、课堂练习
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附板书设计 10 风筝
做风筝 ――→ 放风筝 ――→ 找风筝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0课《风筝》)
2、 检查学过的生字和词语,听写部分词语。
二、细读深究,体悟感情
1、 围绕疑问:能发现“我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吗?
a、读一读:用心读读第4自然段,能发现“我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吗? b、说一说:说说你读后的发现。
c、试一试:能不能用读表现出不同的心情来?(可采用多次读的方式进行)重点读好这个句子: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方式:读、体会、“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可表演。
d、评一评:你们觉得这些同学读得怎么样,从哪些语词的朗读上能感受到“我们”的快乐或难受。
2、 小组合作解疑
(1)师:假如你高高飞着的风筝断了,飞了,你会怎样呢!在5-8自然段找有关描写小朋友做法和心情的句子
(2)汇报
(3)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孩子的难过而又不甘心的情感。(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为主要体会句。)
三、回顾课文,畅谈感受
1、放筝时,线断了,风筝飞走了,孩子们很难过、着急,为什么还说放风筝是快乐的呢?你有过这种生活体验吗?
2、一个提问下,帮助学生再次疏导出全文线索,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并再次朗读几个描写心情的重点句。
四、拓展升华
1、 朗读欣赏课文 ,画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 。
2、谁来读读自己抄写的句子。
1、 同学们,古人留下许多写风筝的古诗,想欣赏一下吗?(课件出示:《村居》,清•高鼎;《放断鹞》,杨韫华……)
四、亲身体验,课堂练习
1.把自己玩耍、活动时候的心情告诉大家,写一写。
2.写几个描写心情的词语,并在小组内交流。
附板书设计 10. 风筝
做风筝 ―― → 憧憬、希望
放风筝 ――→ 快活、拼命地奔跑
找风筝 ―― → 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垂头丧气。
上面内容就是本站为您整理出来的9篇《《风筝》教学设计》,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