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设计12篇

时间:2024-01-17 01:58:27 作者:皮皮侠 字数:51572字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古诗教学设计12篇 10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以供借鉴。

古诗教学设计1

  【教材简析】

  这篇精读课文包括两首古诗《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和一首词《渔歌子》、《乡村四月》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平展的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写人,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又是蚕桑又是插秧,突出了“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给人一种“一年之际在于春”的启示,整首诗就像一幅钯彩明亮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四时田园杂兴》的作者是宋代诗人范成大。诗人描写了乡村农人耕织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耕种田地的情景,。展现了农家夏忙时热烈的劳动场面,塑造了农村儿童天真、勤劳、可爱的形象,尤其是后两句写的意趣横生,意味深远,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地也不会织布,但却在茂盛成阴的桑树下学种瓜。这些孩子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十分有趣,也颇有特色,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流露出诗人对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年的赞扬。全诗语言平白、朴实、自然,具有浓浓的生活气息。

  《渔歌子》的作者是唐代的张志和,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画意诗情。看,初春的远山刚蒙上几分绿色,从水田里飞来的白色鹭鸶在山前低徊,粉红色的桃花瓣落在春水碧波之上,淡黄色的鳜鱼时而跃出水面,渔翁头载青色的斗笠,身披草绿的蓑衣,停舟于春波之上,色彩多么明丽,画面多么清新。可有心的作者又为它染上一层斜风细雨,整个天地浸在了一片朦朦的烟雨之中,显得宁静而美好。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学要求】

  了解诗词内容,感受古诗词中描绘的乡村风光,体会诗人在诗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诗。

  3、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主动积累的习惯。

  【重点难点】

  理解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前两首古诗,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2、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两首诗。

  〖教具准备

  学生准备有关翁卷,范成大的生平资料,老师准备相应的音乐带。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老师:同学们,本单元我们随作者领略了中外的田园风光,体会到了自然、质朴、和谐、静谧的乡情,今天,我们再来走进古代诗人为我们描绘的田园美景,学习《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你也一定会陶醉其中的。

  二、交待任务

  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前两首古诗。《乡村四月》和《四时田园杂兴》。

  三、学习第一首诗《乡村四月》

  1、作者简介,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一生没有做官,他的诗大多讲求技巧,诗风清苦。

  2、阅读诗文:

  ⑴ 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 结合注解,理解诗意。

  ⑶ 想象画面,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3、汇报交流:

  ⑴ 指名读诗文,纠正字音。

  ⑵ 理解诗词的意思: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山原:指山陵和原野。

  白满川:指稻田里一片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子规:杜鹃鸟。

  句意: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满是绿色,稻田里一片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句意,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都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又是采桑养蚕,又是插秧种田。

  4、读诗文,想画面,说感受:

  (播放音乐带,有感情的朗读)。诗文展示四月的乡间充满生机,一派繁荣的景象,同时勾画了农民在四月里紧张、繁忙的劳动场景,表达出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四、学习第二首诗《四时田园杂兴》

  1、作者简介:

  范大成:苏州吴县人(今江苏)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南宋诗人,他与陆游、杨万里、尤袤齐名,合称“南宁四大家”。他的诗忧国忧民,多有佳作,晚年隐居,写了《四时田园杂兴》60首,是他一生田园诗的代表作,反映农民的劳动生活和民生疾苦。这里选的是《夏日》中的一首。

  2、自主学习,了解诗意。

  3、汇报交流,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⑴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耘田:除去田里的杂草。绩麻:把麻搓成线。

  句意:夏季农民非常繁忙,白天去田间锄地,晚上要在灯下搓麻成线,农家男女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各自有自己拿手的本事。

  ⑵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未解:不懂。供:从事。傍:靠近。句意:即使那些幼小的孩子,虽然他们不懂的耕种与织布,但也在茂盛的桑树阴下学着种瓜。

  5、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说说你的感受:

  (配乐朗读)

  诗文描绘了乡村大人耕织,孩子也学耕种的情景,展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勤劳,是一副具有浓浓生活气息的农家耕织的图画。

  五、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课堂作业设计

  1、把诗句补完整:

  ⑴ 绿遍山原( ),⑵ 童孙未解( )

  子规声里( )也傍桑阴( )

  2、请你说说“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的景象,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3、我会背其他描写田园的古诗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渔歌子》理解词意,想象画面,体会词人的情感。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词。

  〖教具准备

  1、学生准备张志和的生平资料。

  2、准备优美轻柔的曲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领略了两位宋代诗人为我们展现的田园风光,使我们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质朴,谁能想象画面,再来背诵一下这两首诗。

  二、回顾词的特点

  1、谁还记的我们第一节课学的一首词,你们还能背诵吗?《忆江南》

  2、词有什么特点:

  词有词牌名,是词的调子的名称,词调是写词时依据的乐谱。有的词牌原来就是词的题目,如《忆江南》《渔歌子》但后人写的《渔歌子》《忆江南》就与词牌无关了。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故又称长短句。

  三、学习第三首词《渔歌子》

  作者简介。张志和,唐代诗人,字子同,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人,被贬官后,不再复仕,放浪江湖间,自称烟波钓徒,著有《玄真子》。

  1、自读课文:

  ⑴ 轻声读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 对照注释,结合画面,了解诗意。

  ⑶ 有感情的朗读,体会诗情。

  2、汇报交流:

  ⑴ 指名读词《渔歌子》纠正字音。

  ⑵ 说诗句的意思。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句意,西塞山附近,白鹭展翅飞,桃花夹岸的溪水中,鳜鱼肥美。(一幅秀丽宜人的水乡风光)。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句意:头戴青斗笠,身披绿蓑衣,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不想回家。(悠闲自得,溢于其中)

  3、想象画面,有感情的朗读,谈谈你的感受:

  ⑴ 配乐朗读。

  ⑵ 谈谈你的感受:

  作者将山前高飞的白鹭、岸边盛开的桃花,溪中肥美的鳜鱼及斜风细雨中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的渔翁,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清新、优美、充满情趣的渔翁垂钓图。展现了诗人悠闲自得的心境,也表达了他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

  4、练习背诵。

  四、总结拓展

  1、学习了三首古诗词后,你对乡村生活又有了什么新的感受?

  2、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田园风光的诗词,背给大家听听。

  〖板书设计

  23 古诗词三首

  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

  翁卷(宋) 范大成(宋)朝张志和(唐)

  绿白

  鸟雨 生机 耘绩 山鹭

  闲人少 繁忙 各当家 劳动场景 花水鱼 悠然自然

  才了....又 未解 斜风细雨 情趣盎然

  学种瓜 渔翁不归

  〖课堂作业设计

  1、把下面诗句补充完整:

  西塞山前( ),( )鳜鱼肥。

  ( )箬笠,( )蓑衣,( )不须归。

  2、用自己的话把《渔歌子》第一句的画面描绘出来

  3、快来读读下面的古诗,想想描绘怎样的画面。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古诗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绝句》这首古诗,读准字音,认识“鹭、含、岭、泊、吴”这几个汉字,会写八个汉字。

  2.感情朗读这首古诗,感受春天的明媚色彩,感受诗人杜甫的愉悦心情。

  教学过程:

  一、回忆背诵导入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揭题:这节课再来学习一首古诗,板书:绝句,指名读

  3.理解“绝句”:诗歌的一种体裁形式,每首四句,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称五言(七言)绝句。

  4.了解诗人杜甫:又称“诗圣”,在成都待过,那儿有“杜甫草堂”,此诗是战争平息后重回成都写下的,诗人都写了些什么呢?

  二、自读,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同桌互相帮助纠正

  2.指名展示读,倾听,纠正

  3.齐读

  三、学习诗句,朗读感悟

  (1)

  1.默读,想想诗人在这首诗里写了哪些景物?板书:黄鹂、翠柳、白鹭、青天、千秋雪、万里船

  2.边读边想像:

  在蓝天的映衬下,黄鹂、白鹭、翠柳、青天,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想象,描述:两个黄鹂唉翠绿的柳枝上欢快地鸣叫,一行白鹭轻盈地飞上了蓝蓝的天空,这一切显得多美啊!

  3.看到这样的景色,此时诗人杜甫的心情会是什么样?

  4.是的,他被这生机勃勃的春景深深地感染了,内心充满了愉悦。

  5.朗读体现

  (2)

  1.诗人在明媚的春光里还看到了什么?千秋雪、万里船

  2、为什么会看到千秋雪?

  (诗人透过自己的窗户望去,正好是著名的西岭雪山,山顶上的积雪长年不化,诗人形象地叫做千秋雪)

  3、要开往远方的船只,静静地停靠在诗人的家门口,理解:停泊

  4、一幅美丽的雪景图像一幅画一样出现在诗人的窗前,即将远航的船只静静地听在门边,一切是那么美好!

  理解:没有战争,人们和平地生活,让他快乐而欣慰,经历了战争之苦的杜甫,看到草堂内外一片美好的春光,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5、朗读体现

  6、试着背诵

  四、总结延伸: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将走进更丰富、更奇妙的大自然呢!

  五、指导写字

  六、教学反思:

  古诗的教学一直是我的一个困惑,不知道从何下手,试着能让学生自己去读、去感悟,似乎又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但教师的引又显得特别束手无策,一讲总是会忍不住将学生该说的也说了。本课教学下来,有这样几点感受:

  1、适当介绍时代背景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体会情感,但介绍过多、过细,学生易游离于书本。

  2、诗句意思的理解不可过于死板,通过口述的方法将诗意、想象、语言进行有机联系,用自己的话讲通顺、讲明白即可。有些学生一字一句地按照诗句去理解,反而不能让诗意明白。这点要及时地纠正和指导;

  3、要引导学生多读古诗,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新课标要求,小学古诗教学是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热爱古代文化,学会朗读、体会文章思想感情。放开手让学生大量阅读和背诵经典古诗,既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语感,又能潜移默化地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何乐而不为呢?

古诗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 自主阅读,借助注释等理解古诗的意思。

  2. 通过想象、移情体验、情境诵读,感悟诗人客居他乡,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3. 能诵读诗歌,自主积累描写秋的诗句。

  教学重难点:

  感悟诗人客居他乡,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5课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二篇古诗。看老师板书课题(板书:秋思),谁来读?

  (2-3人)请同学们翻开书22页。

  二、初读古诗,读懂诗意。

  1.自由朗读古诗,按照自己的速度和节奏读,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顺句子。也可以多读几遍。(学生自由读诗)

  2.差不多了吗?(差不多了)现在老师想请一位同学起来读,谁愿意?

  师评:读得真不错,声音响亮。刚才他把诗中的一个多音字读准了,你听出来是哪一个吗?

  (重)

  为什么这个字读chóng,而不读另一个读音呢,有什么好办法?(查字典)确实,老师把字典上的意思整理在ppt上,现在你能准确判断吗?

  谁还想来读一读?

  师评:他读出了古诗特有的节奏。

  3.来咱们全班一齐读《秋思》。起。

  4.读完后,你知道这首诗大概讲了一件什么事呢?能用诗中的话来说吗? (作家书。)(板书:作家书)

  5.作家书是什么意思?

  (写家书。)

  三、再读故事,品悟诗情。

  1. 这首诗的题目是《秋思》,可整首诗中都没有出现一个“思”字,那么作者把这份思念藏在哪句诗里?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1)秋风看得见吗?

  (看不见)

  (2)看的见的是什么?可以看看插图,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一想。 (叶子飘落、草黄了、雁子往南飞??)

  是呀,落叶要归根、雁子要南飞,此时的张籍已在洛阳城里漂泊了许多年,这时,诗人看见这瑟瑟秋风会想起谁?

  (父母、妻儿)

  (3)是呀,那么他可能会问候父母些什么?他可能会牵挂妻子些什么?他又可能会叮嘱儿子些什么呢?他想告诉家里哪些事情?同学们拿起笔来,把张籍想说的话写下来吧!

  哪个小张籍愿意把你的思念读给大家听。(交流)

  (4)我们有没有把张籍想说的都写下来?

  (没有)

  (5)你是怎么知道的?

  (欲作家书意万重)

  是呀,纵有千言万语也表达不了诗人的心。我们一起来读一读(ppt出示: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6)同学们,想象一下,张籍在写这封信时,会有怎样的表情?怎样的动作呢?(苦闷,眉头紧锁??)

  (7)这真是(ppt出示:泪墨洒为书,将寄万里亲。)一起来读。

  2.张籍的思念还藏在哪句诗里?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ppt出示: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哪个动作最能表达他的思念?

  (又开封)(板书:又开封)

  你观察到了这个细节。

  (2)这里有一个字与又的意思是一样的?你找到了吗?

  (复)

  (3)你觉得,张籍为什么一次又一次开封?

  (因为他担心有些话没有写到)

  用诗中的话来说就是——

  (复恐匆匆说不尽)

  所以行人临发又开封,还有谁想补充张籍为什么一次又一次开封?

  (怕说不完)

  也就是诗中的——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4)(ppt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抬起来,看一看这幅图,猜一猜哪个是行人?(2-3人)

  (左边的是行人)

  你是怎么知道的?

  (因为他是送信的,旁边有一匹马,有包袱)

  (5)的确,古代送信的行人大多是骑马的。行人即将要上马送信,可张籍却还在一遍又一遍地打开信封。这时候,行人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我快走了)

  行人都快要走了,可是张籍呢?(ppt出示:行人临发又开封。)你来读。 (行人临发又开封)

  行人还会说什么?想什么?

  (行人很不耐烦)

  行人是如此的不耐烦,而张籍仍旧是——

  (行人临发又开封)

  行人还可能会?

  (不让张籍拿信)

  行人都不想让张籍拿那封家书了,可张籍还是——

  (行人临发又开封)

  (6)此时此刻,行人带走的仅仅是一封家书吗?还带走了什么?

  (诗人的心)

  张籍仅仅用了“又开封”这样一个细节,就表达出了他对亲人的思念。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封信随着张籍的心不停地漂泊着。此时张籍的心情可以用这句诗来形容。(ppt出示: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

  (7)这首诗呀,已经流传了一千多年,很多人都喜欢这首诗,他们会把诗 写好后挂在墙上,也会写在扇面上,看,有人是这样写的,(ppt出示草书《秋思》)谁能把张籍此刻的心情融入到这首诗中来,再来读一读。

  (8)在学习《秋思》的过程中,其实我们还学习了另一首诗——《归信吟》。(ppt出示两首诗)归信吟,唐,孟郊,起。

  我们来比较下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点。

  (相同:都是思乡的,唐代的,写家书给亲人。)

  老师发现,这两首诗都有细节描写,你能找出来吗?

  (又开封,泪洒)

  (9)魂去也,空一身哪!现在陪伴张籍的只有——洛阳城里的秋风。于是一首千古绝唱就在张籍脑中诞生,这就是《秋思》。信走心也走,就像此刻的张籍身在洛阳,心却在(故乡)。这是一份刻骨铭心的思念呀!再读《秋思》。

  四、拓展升华。

  1.同学们这思乡怀亲又何止张籍和孟郊而已。那时候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离乡的人们只好把满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写进诗里。老师这里也有思乡诗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唐·张九龄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唐·杜甫)

  我们只读诗句,不读朝代和作者。宋代王安石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除了王安石,唐代张九龄这样写道(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唐代杜甫写道(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六、总结。

  同学们家乡的山水总让游子们魂牵梦绕,家乡的亲人更让游子们牵肠挂肚。也许今天你们还不能完全领会,但是孩子们你们终将长大,闯荡天涯,那时候你们一定会懂得这种无法割舍的牵挂。因为家是我们永远的向往。

  《秋思》道尽了天下所有游子们的心,让我们试着来默写这首传世之作吧!

古诗教学设计4

  教学内容:初步感知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谁能背一首古诗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的一个小学生把在校学习的一首古诗背给奶奶听的。

  二、板书课题3 英英学古诗

  三、初读课文

  1、看图出示投影片

  学生说图意

  小结画面上是英英和奶奶正在说话。

  两个人有说有应,这叫对话。

  2、自学课文

  (1)教师讲述对话的书面形式

  (2)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划出不认识不理解的词语。

  (3)会读本课生字,识记字形。

  (4)理解下列词语

  故乡明亮意思不由得家乡唐代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字词

  教 一首 故乡 静意思

  (2)指名读准每个带点的字音。

  (3)了解词语掌握情况:故乡唐代不由得

  4、通读课文

  轻声读课文,指名读,齐读,分角色对话

  指出:文中人物名只默记心中,不读出来。

  5、理清脉络

  课文中英英和奶奶各说了几次?

  (英英三次,奶奶二次)

  每次各人都说了些什么?

  小结:英英和奶奶的对话里有说有应,有问有答。内容完整,层次清楚。

  我们平时和人对话也要注意互相对应,把话说清楚。

  过渡:英英学习的是哪首古诗,我们下节课再认真学一学。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静夜思》。

  2、认识对话的书面表达形式。

  3、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读懂诗的意思。

  教学准备:小黑板、投影胶片

  教学过程 :

  一、学习《静夜思》。

  1、板书课题,解释诗题。

  静夜意思就是静静的夜晚。思就是想念的意思,合起来说静夜思就是在静静的夜晚有着深深的思念。

  2、看图。

  出示投影片《静夜思》。

  (1)图上出现的是什么人?你从那里看出来的?

  (2)从图上看,他正在做什么?

  3、学诗句。

  (1)指名读《静夜思》。

  (2)这首诗有几句?现在我们依次来学习。

  第一句

  (1)指名读。

  (2)这句诗,英英是怎样理解的?请默读英英第二次说的话再回答。

  (3)为什么英英知道这是秋天的夜晚呢?

  理解霜、疑是。

  第二句

  (1)指名读。

  (2)举头望明月中的举头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举头?

  (3)想象一下,诗人抬头望明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当他想念故乡时,头还是抬着望月亮吗?诗里是怎么说的?

  指名读英英对全诗的解释。

  齐读《静夜思》。

  4、朗读指导。

  (1)用/画出句中的停顿。

  (2)疑是、低头语速要慢,表示诗人在沉思。

  (3)光、霜、乡要读得清晰。

  二、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指导背诵。

  2、生字书写。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静夜思》。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

  一、指名朗读课文。

  二、总结课文。

  小朋友们,你们学习这篇课文以后,对学习古诗有什么认识,可以谈谈。

  三、指导背诵《静夜思》。

  1、听录音欣赏。

  2、揭示板书,引导背诵。

  3、分两个大组,交替背,听各一次。

  四、写字指导。

  1、按笔顺描红的生字。代英举

  2、其它要描红的生字。诗意

  五、作业 练习。

  1、描红练习。

  2、比一比,再分别组词。

  波()代()

  披()袋()

  3、背诵课文。

古诗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学会偶鬓衰三个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2、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忧伤之情。

  教学重难点:

  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据题质疑

  1、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过一首古诗叫《咏柳》,你还能背下来吗?(指名背再齐背)(课件)

  2、介绍背景:(出示课件)

  你们还记得这首诗是谁写的吗?对,他是诗人贺知章,他以写七绝为见长。他一生仕途顺利,直到八十六岁才告老还乡,在离开京城时,文武百官都来送行,直到城门外,唐玄宗还亲自写诗送行,真够风光荣耀。当他以一个普通老人的面貌回到阔别了五十年的故乡时,又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呢?

  3、揭示题目:

  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回乡偶书》。(师板书课题)

  4、据题质疑:

  ⑴ 理解“偶书”,这里的“偶”“书”各是什么意思?

  ⑵ 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师根据学生所提问题,进行副板书,并梳理归纳)

  二、自主合作,初步感知

  师:自由读诗,边读边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么?

  1、生自学,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

  2、检查反馈:(课件)

  ⑴ 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师生纠正。

  齐读生字新词。

  ⑵ 指名读诗、范读(出示课件)、生画节奏。

  分组读诗。

  齐读古诗。

  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1、学习第一句:(课件)(出示第一二行)

  ⑴ 指名读。

  ⑵ 点击重点词语:少小、老大、乡音、无改、鬓毛衰。

  引导学生边观察插图边说意思(板书:少小、老大、音无改、鬓毛衰)

  ⑶ 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自己试讲,再讲给同桌听,最后全班交流)

  ⑷ 师归纳,生质疑。

  ⑸ 师:看来同学们不仅会读,还会思考。那么你们能“从乡音无改”与“鬓毛衰”这两个词中体会到什么?

  ⑹ 指导朗读:

  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作者,在阔别多年后又返回到养育了自己的家乡与故乡的人们团聚,想到家乡人民的热烈欢迎、盛情款待的情景时一定会兴奋不已。现在谁能用读出作者此时的喜悦心情?(指名读、齐读)

  ⑺ 总结学法: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生试讲,师概括:抓住重点字词,联系上下文或观察插图,理解诗意。)现在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来自学第三四行诗句。

  2、学习第二句:(课件出示第三四行)

  ⑴ 出示句子,指名读、齐读。

  ⑵ 学生运用自学,再集体交流。

  师:哪位同学来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两行诗的?

  师:你能想像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吗?(无奈、忧伤)

  谁能通过朗读来表达这种感情?

  ⑶ 指导朗读古诗。

  3、串讲诗意,体会情感:

  ⑴ 谁能用自己的话把全诗的意思讲一讲?

  (指名讲,同桌互讲,全班交流)

  ⑵ 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什么?(板书:思乡)

  ⑶ 小结:是啊,“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就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⑷ 指导朗读。(试读、指名读、齐读、试背。)

  4、挖掘课程,欣赏佳作:

  同学们,贺知章回到故乡后,面对熟悉的情和景,他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刚才我们学习的是第一首,现在请同学习们欣赏第二首,一起与作者体会回到家乡的那种感受。

  (出示课件,师诵读: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四、表演想象,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学得真起劲,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诗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想象,试着将《回乡偶书》编成故事,再与同伴合作演一演。(提示:如果你是贺知章,离开家乡几十年之后,回到自己的家乡,你当时的心情会怎样?你当时看到的、听到的和你想象中的一样吗?)

  1、分角色试练表演:

  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表演。

  师模仿“记者”,采访“贺知章”。

  师:同学今天学的真不错,那么其他同学学了这首古诗后还有什么收获?(生谈)

  2、齐背古诗,并边背边想象情景。

  五、示范指导,培养习惯

  1、让生找出本诗的生字,并看看要怎么正确书写。

  2、出示课件中的生字书写顺序,师边讲解。

  3、学生试写(每个生字各写2个),师巡视,生写后互检。

   六、自主选择,培养能力(任选一题)

  师:同学们,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我们都完成了,现在我们到作业超市去逛逛,然后你们选拔自己喜欢的题目作为课后的练习题。

  1、背诵并默写古诗。

  2、为《回乡偶书》完成一幅诗配画。

  3、自编故事,再与伙伴交流。

古诗教学设计6

  设计思路:

  《夜书所见》也是七言绝句,作者是宋代诗人叶绍翁。全诗描绘了深秋夜晚,儿童提着灯笼捉蟋蟀的情景,富有生活情趣。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会写“客、借”等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从《夜书所见》中感悟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教学难点:感情诗意,体会情感。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学习新知

  (一)背诵古诗《小儿垂钓》。

  (二)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另外一首古诗。

  (三)板书课题《夜书所见》。

  (四)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一)学生自由读古诗,圈出古诗中的生字。

  (二)试着拼读生字,把字音读准,把古诗读通顺。

  (三)认读生字。

  1、出示带有拼音的生字卡片,指名拼读,重点读好“借”“应”。

  2、请读对的学生领读。

  3、小组交流: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

  4、全班交流。

  (四)读词语。

  1、出示词语指名读。

  2、开火车读。

  (五)指名读古诗。

  (六)师范读古诗。

  (七)学生齐读古诗。(让学生有学习主人的意识,调动学生积极性。)

  三、细读古诗,理解诗意

  (一)这首诗写了什么呢?看了这幅图,你一定会明白的。

  (二)请同学们仔细看图,你看到了什么?

  (三)学生反馈。

  (四)你们说的这些,都能从这首诗中找到相对应的字或词,请大家找一找。

  (五)小组内交流找到的内容。

  (六)全班交流。(让学生从形象直观的图入手,找文中相对应的景,图文结合理解诗意。)

  (七)讨论诗意。词的意思我们理解了,现在再加上自己的想象,整首诗的意思相信大家也能理解。请大家四人一组讨论诗意。

  (八)交流:

  1、重点提示,引导学生从图中看“江中的诗人在很冷的夜晚还不睡”,来想象他不睡的原因,从而体会出诗人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情感。

  2、第二行诗也可引导学生想象:诗人看到小孩子在捉蟋蟀时想到了什么。

  四、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一)听朗读录音,学生练习读。

  (二)谁给我们展示一下?

  (三)学生读诗。

  (四)学生自由背一背。

  (五)师生背,师背前一句,生接后一句。

  (六)齐背。

  五、总结升华,课外拓展

  (一)学生谈学习收获。

  (二)师小结:今天的学习就到这里,大家的收获不少,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有更多的收获。

古诗教学设计7

  《春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认识生字字,了解词句意思,了解故事背景,

  会流利的朗读古诗,会背诵古诗,会多种形式诵读古诗 重难点:

  认识生字字,了解词句意思,了解故事背景,

  会流利的朗读古诗,会背诵古诗,会多种形式诵读古诗 学具:课件

  过程:

  一、情境导入

  二、介绍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贞元中进士及第,又中博学宏辞,授太子校书,后入淮南节度使幕府掌书记,调补渭南主簿,升监察御史。

  三、出示古诗

  新妆宜面下朱楼,

  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

  蜻蜓飞上玉搔头。

  四、认识生字

  妆宜锁愁庭蜻蜓搔

  五、了解词语意思

  ①宜面:脂粉和脸色很匀称。

  ②蜻蜓句:暗指头上之香。

  六、自读古诗,了解古诗内容大意。

  七、诵读古诗。

  1、

  2、

  3、

  4、 老师范读。 指名读。 齐读 小组赛读。

古诗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和默写《望天门山》。

  ◎自读自悟、小组合作,体会诗句含义。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和默写《望天门山》。

  难点:体会诗句含义,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导入)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请同学们欣赏一幅图片,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的山。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生自由发言)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教师出示节奏划分,指导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

  ◎指名读,全班齐读。

  ◎出示作者介绍。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

  明确:中断,从中间割断;出:耸出来;帆:船上的风帆,指代船。

  ◎同桌交流,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古诗的意思。

  明确: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碧绿的江水到这里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教师范读,学生闭眼想象:诗歌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明确:天门山的雄伟、有气势;青青的水、绿绿的水;两岸的青山相对而望,一只小船在水中荡荡悠悠。

  ◎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你最喜欢哪一句?

  明确:

  (1)“天门中断楚江开”——“中断”一词写出了天门山的气势,令人向往。

  (2)“碧水东流至此回”——“碧水”“至此回”写了水的清秀。

  (3)“两岸青山相对出”——“青山”写出了山的秀美与雄伟。

  (4)“孤帆一片日边来”——这句话写出了天门上景色的清幽。

  ◎画一画天门山的景色。

  (四)拓展延伸

  假如你是李白,你看到这样壮丽的景色会说些什么呢?

  (五)小结作业

  学生谈收获,教师总结。

  作业:◎背诵诗歌◎读一读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李白赴江东途中所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歌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望天门山的情景,既写出了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又写出了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作品意境开阔,气象雄伟,在教学中虽然引导学生想象画面,理解天门山景色的壮阔,但是学生由于生活阅历的限制,对于天门山的景色理解仍不够深入,需要教师拓展资料,激发学生的想象。

古诗教学设计9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在诵读中领悟诗人情感;体会青松不畏严寒,纯洁高尚的品格。

  教学重难点:

  体会青松不畏严寒,纯洁高尚的品格;在诵读中领悟诗人情感。

  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谈话

  今天我们来学一首诗,这首诗是陈毅爷爷写的。

  2、板书课题:青松

  3、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初读课文

  1、录音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

  3、指名试读。

  注意正音:“青、挺、松”是后鼻音,“直、知、寺”是翘舌音。

  要求读出节奏,不能唱读。

  三、细读课文。

  1、自学课文

  自由轻声读课文,查字典理解不懂的词语,想想诗句的意思。

  2、引导理解诗句。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压:重压。挺:直立而高耸。且:而且

  指名说说

  一、二行的意思。

  结合看图,说说青松是怎样不畏严寒的。学生练习读

  一、二两行。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洁”是什么意思?“高洁”呢?(高尚纯洁)“待”是什么意思?(等待,等到)“化”是什么意思?(融化)指名说说

  三、四两行的意思。

  (要想知道青松怎样高尚纯洁,请等到大雪融化的时候)大雪融化后,青松又是什么样儿呢?请小朋友看图。出示雪融化以后的青松图,指名说说这时修建青松的样子。指导朗读。(要读出赞、自豪的感情)

  3、练说全诗的意思。

  自由练说,同桌互说,指名说。

  4、小结全诗。

  课文

  一、二两行写看到的景象,突出表现青松不畏严寒;

  三、四两行表达了诗人的情感,赞美了青松的高尚纯洁。(板书:景不畏严寒情纯洁高尚)

  四、指导朗读、背诵全文

  讨论怎样停顿才能读出诗中的意思。

  读一读,在什么地方停顿更能表现青松的“挺且直”和“高洁”呢?

  大雪/压/青松,

  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

  待到/雪/化时。

  找生读,再相互评价,然后男女生赛读。

  朗读。

  全诗朗读的速度不要太快,要读出停顿和重音。

  五、背诵再升华

  陈毅的一首诗,我们反复读竟然有这么多的意思,让我们先来记住它吧!相信这首诗会激励你的一生。

  六、作业:背诵《红梅》和《秋菊》。

古诗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读懂古诗《江雪》,并能用自己的话语来说说这首古诗的意思。

  2、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何诗中所描绘的景色。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课题,认识作者。

  江雪:江上的雪。柳宗元(唐代)学生补充作者的简介。

  二、解释词语,说说诗意。

  1、千山:周围的群山。绝:断绝

  诗意:许多山岭看不到一只飞鸟。

  2、万径:数量很多的道路。踪:脚印。灭:消灭,消失(没有了)

  诗意:条条道路上都不见人走动留下的脚印。

  3、孤舟:孤单单的一条小船。蓑笠翁: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

  诗意:孤单单的小船上,有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渔翁。

  4、山:寒冷江面上。

  诗意:独自一人冒着满天飞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

  四、说古诗,读古诗,背古诗。

  五、联系实际,发挥想象

  六、整首古诗给人一种什么感觉?

  学生交流(凄冷、孤傲)

  七、学生质疑:解决问题

  八、感情朗读,体会诗境

  九、作业

古诗教学设计11

  第一学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理解第1首诗的意思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通过查找的相关资料,介绍张继、高适和白居易的生平及作品。

  2、指名读三首古诗,读准生字的字音:吟、残、瑟(说说易写错的字和字在诗中的意思)借助注释和字典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试着初步讲讲每首诗的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共同归纳梳理。有的可以师生及时解决,有的则在进一步学习中解决。

  二、学习《枫桥夜泊》

  1、学生自读《枫桥夜泊》这首诗,想想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汇报自学情况,相互补充,互相纠错。

  《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教师点拨时设问: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

  小结: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4、边看书中的插图,边读诗句,体会当时作者的心情。

  5、自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诗句(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出现画面),然后指名读,再评读。(朗读指导,见教材建议)

  6、背诵这首诗。

  三、体会学法

  说说我们是怎样学习这首古诗的?学生边说,教师边归纳边写板书:读诗理解诗意;边读边想象,体会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再现画面。

  附: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学习方法:读诗理解诗意;边读边想象,体会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再现画面。

  第二学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我们学习了唐代的三首古诗,谁来给大家读一读或背一背呀?

  2、谁还记得我们是怎样学习《枫桥夜泊》的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读诗理解诗意;边读边想象,体会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再现画面。

  二、这节课我们就按照这种方法,自己学习《别董大》和《暮江吟》这两首诗。

  1、给一定时间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发现问题。

  2、在组内讨论。

  3、全班交流

  (1)《别董大》是高适漫游时写的送别诗,原题有两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二首。作者送别的朋友董大名叫董庭兰。一二两句写景。千里黄云蔽空,日落时天色昏黄,这暗示了董大的失意境遇。北风吹刮着大雁,大雪纷飞,写雪中的景致,同时也是隐喻董大即将分手远行。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在此情此景中送别友人,作者难免有凄凉悲苦之感。三四句是作者的劝勉,作者劝故人不要忧愁前面没有知己,天下哪个人不赏识你呢?要相信天下有知己,前路有光明的远景。作者没有承接前两句抒发悲苦的情调,而是表现昂扬的精神,豪壮的气概。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真挚而深厚的思想感情。写景是为了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提问:诗中描写的景物与表达的情感有什么关系?

  (2)《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大约是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白居易赴杭州任刺史途中写的。通过一时一物的吟咏,在一笑一吟中能够真率自然地表现内心深处的情思,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后轻松愉快的心情。前两句写夕阳照耀下的江水。夕阳从地平线上平铺水中,江面上形成了一半碧绿一半红的景观。“铺”字用得非常恰当。“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过来的,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新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多么像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真珠”。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弓。由此诗人在第三句对这种景象进行了赞美:可爱的九月初三的夜啊!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多么和谐、宁静的意境,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然后指名读,评读,教师指导读。

  5、背诵这三首古诗。

  三、总结

  这三首诗通过写景抒发了个人感情。每首诗不仅描绘了丰富多彩的画面,而且表达了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我们要通过对诗句的阅读、感悟,想象诗中的景物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课下,我们可以选其中一首古诗默写下来,并根据自己的想象画一幅画。

  附:板书设计:

  学习方法:读诗理解诗意;边读边想象,体会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再现画面。

  《别董大》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四、课外延伸

  在班级举行“古诗朗诵会”活动。教师可从朗读技巧上做些指导。

古诗教学设计12

  低年级的古诗教学不同于高年级,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识字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多层次地读,再读中感知、感悟,在读中品味。教学中我是这样安排的:

  1、初步感知,读一读

  揭示课题后,我出示画面,放配乐朗读录音,为学生创设情境,并结合录音朗读,指出读好古诗首要的是字音要读准,其次要读出节奏,读出古诗的韵味。接着我让学生自由选择一种方法把课文读正确。学生或自己拼读,或同桌互读互查读音,或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再逐个拼读过关等形式进行自读尝试。随后我组织学生试读古诗并进行评议,在评议中纠正个别读错的字音。在学生的评议中我借机出示本课生字,帮助学生掌握生字的读音。

  2、感悟诗境,做一做

  首先让学生看画面,我示范朗读,从而吸引学生的朗读兴趣在学生反复朗读后渐渐进入诗的意境时,我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并根据个人的感悟作出相应的动作。如读到“远看”学生把手放在额前,仿佛眺望远处,“近看”则低头下看,“花还在”做花开的样子,“水无声”学生则自摆双手或与同桌对摆单手。这样学生在看图、听读、伴读、表演中不知不觉悟出诗境而且也能因熟读而成诵。

  3、拓展延伸,演一演

  学生会背诵之后,我又指图说“谁来当个小诗人,边表演边给这幅画面配上诗?”学生的情绪高涨,都想当小诗人体会做诗人的乐趣。于是我让学生各自作准备,进一步激发读、诵乐趣。最后学生们纷纷走上讲台,又是演又是背,演的尽情尽兴,背得韵味十足。

  一节课下来学生们学得有兴趣有收获,我这个指导者自然也乐不可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