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辛亥革命历史教案

时间:2022-07-15 05:05:16 作者:天下 字数:44075字

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人教版辛亥革命历史教案,供大家阅读参考。

人教版辛亥革命历史教案

更多辛亥革命相关内容推荐↓↓↓

《辛亥革命》观后感500字

辛亥革命观后感作文500字

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范文700字

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500字

辛亥革命优秀电影观后感

人教版辛亥革命历史教案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辛亥革命兴起过程,识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理解其地位以及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知道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过程及原因,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史料阅读法分析辛亥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学会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问题探究法,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会从不同的历史视角评价历史事件,提高对历史问题的探究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了解孙中山和其他民主革命人士的事迹,感受年轻人对时代、社会责任的探寻和勇于担当。

2.通过感受中华民国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首创意义,感知中国近代化的历程,体会民主共和的内涵。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同盟会政治纲领、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三、教学方法

问题探究法,史料分析法,情景再现法,归纳总结法等。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课件(PPT演示文稿)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一组关于辛亥革命的数字:

8小时——从打响第一枪到占领湖广总督署只用了8小时

41天——武汉三镇保卫战坚持41天,迎来全国十余个省区的独立

80天——从武昌首义到中华民国建立仅有80天

123天——从起义爆发到清帝退位历时仅123天

提问:同学们可以看出这是哪一历史事件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导入:没错,这一组数字向我们展示的是辛亥革命的历史过程。大家从这一组数字来看,偌大的清王朝在这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便被推翻。那么这场革命又是如何爆发的,这之后的中国又是怎样一个情况,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一同进入第13课辛亥革命。

(板书:第13课 辛亥革命)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武昌起义

过渡:一次大的革命行动往往要有一定的时间来积累能量,辛亥革命的酝酿是一个长达20年的较长过程。辛亥革命由武昌起义开始,它又是怎样爆发的呢,我们一起通过一些史料来寻找答案。

1.背景

教师课件展示相关历史材料并设问:

材料一:略

设问1:你从中图片中获取的主要信息是什么?

设问2: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推翻清朝统治成为大势所趋。在这样的形式之下当时中国的三种政治力量(清政府、立宪派、革命派)都在为挽救危机做出努力。接下来,就请同学们依据课本及以下几则材料,思考下面三个问题:

①清政府做出哪些反应?坚持什么道路?

②立宪派有哪些活动?立宪派的愿望是什么?是否实现?有什么影响?

③革命派进行了哪些斗争?革命派的救国方案是什么?

材料二:为了……缓和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慈禧大后感到再也不能照旧样式统治下去了……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内容有奖励实业;兴办新学堂,派遣留学生;改革旧军制,编练新军等。

材料三:救中国之沦亡,必以君民同治……欲定良法以保长久,非改为立宪民权不为治。——康有为《中国维新报》(1906.12)

中国出现过立宪派……力图走君主立宪道路,但是,满洲贵族集团的倒行逆施让他们彻底失望。——杨天石《帝制的终结》

材料四:略

材料五: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 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林觉民《与妻书》

学生阅读材料,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适时进行引导,并总结。

教师小结:教师总结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

(1)政治条件:《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推翻清朝统治成为大势所趋。

(2)经济阶级基础:清政府推行“新政”、“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力量不断壮大。

(3)思想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4)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5)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黄花岗起义等)。

(6)有利时机:四川的保路运动。

过渡:于是一场革命蓄势待发,接下来我们便简单了解武昌起义爆发的大致经过。

2.爆发

教师:出示图片简单介绍起义过程和结果以及各省纷纷独立的情况。

学生:自主整理武昌起义的过程。

一、中华民国建立

1.民国建立,清帝退位

教师出示图文材料,学生阅读课本完成基础知识填写。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教师:出示节选材料,并给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后教师总结。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谍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可决弹劾之。

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产生,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临时大总统受参议院弹劾后,由最高法院全院审判官互选九人组织特别法庭审判之。

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为国务员,国务员辅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

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以上材料摘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11日颁布)

问题:

①《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实行哪种政体形式?《临时约法》体现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哪些基本原则?

②《临时约法》对临时大总统的权力作了哪些限定?其目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

①主要内容: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

②目的: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③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④意义: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二、民主进程的丰碑

过渡:对于辛亥革命我们有不同的评价有人认为他是伟大的胜利,有人认为它使中国更加混乱,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来评辛亥革命,他的意义又如何呢?接下来请同学们就这一问题,分小组讨论,5分钟后我们将各组派代表来陈述你们的观点。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

教师:讨论过程中,辅助引导学生从两大方面多个角度来看待辛亥革命,并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做一定的小结

教师总结

成功:

①政治:推翻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打击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②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

③思想文化: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对中国教育改革,社会习俗进步具有积极作用。

失败:(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①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

②没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环节三:本课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课文相关内容,并总结:无论辛亥革命是成功也好,失败也罢,它都是近代中国在反侵略求民主进程中的一块丰碑。辛亥革命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奠基石,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激励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而更加勇敢奋斗。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人教版辛亥革命历史教案2

一.辛亥革命——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是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2.方法与过程:运用多媒体,播放视频材料,并与教师提问相结合。使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基础知识,运用挂图,是学生了解辛亥革命的形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的意识。

二.辛亥革命——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武昌起义和辛亥革命的意义。

2.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三、辛亥革命——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投影出上节课的提纲,指着大屏幕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指出重点。给学生三分钟时间复习,然后提问,总的时间不超过十分钟。

2.导入新课:

这一单元我们主要讲的是各个阶层对救国道路的探索,可是封建统治者自救的洋务运动失败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变法也失败了,这就表明他们的救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那么,中国的出路究竟在哪呢?这时,从维新派分化而来的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采用革命的方法来挽救民族危亡,发动了辛亥革命。那辛亥革命到底能不能找到中国的出路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第九课《辛亥革命》。

3.讲授新课:

(1)投影第九课提纲,指出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然后给学生3—5分钟按照提纲通览教材。要求学生在通览教材的时候,对一些明显的知识点,如时间、地点、人物等随手做标记,养成勤动手的好习惯。

(2)讲解:

师:辛亥革命是谁发动的?

生:孙中山

师:孙中山先生被称为“国父”,指导学生看课本导入框的内容,归纳为,孙中山先生一生为国为民,从青年时代就下定决心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为了完成这一宏图伟业,他首先从创建革命政党开始,他首先创建了什么革命团体?

生:兴中会

师:什么时间,在哪里?

生:1894年,在檀香山

师:檀香山是在今天美国的夏威夷,也就是说兴中会是在国外成立的,后来,国内也出现了很多革命团体,孙中山先生认识到:要想壮大我们的革命力量,必须将这些革命团体团结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革命组织,这样,就成立了同盟会,关于同盟会的情况我给大家准备了一个视频,大家在看视频的时候,要注意这几方面的信息,同盟会成立的时间地点,它的革命纲领和机关刊物各是什么?

(增加一个学法指导:要求学生在看视频时,随手讲时间、地点等小知识点记录下来,以便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生:同盟会成立于1905年,在日本东京:革命纲领是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政府,改革土地制度。

师:分析革命纲领:通过前两句,可以得出结论,革命派将斗争矛头直接指向谁?

生:清政府

师:推翻清政府后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政府?

生:民主共和政府,并且要进行土地改革。

师:同盟会创建不久就有了自己的机关刊物,是什么

生:《民报》

师: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先生将同盟会革命纲领阐发为什么?

生:“民族”“民权”“民生”,合称为“三民主义”。

师:“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三民主义是由同盟会革命纲领阐发而来的,下面我们就将他们的内容作一下比较,看有无实质性的变化,先看民族主义方面,三民主义比同盟会革命纲领多了一句什么内容?

生:解除民族压迫

师:在这里,民族压迫是指什么?是谁对谁的压迫?

生:帝国主义对中华民族的压迫

师:既然民族压迫是指帝国主义对中华民族的压迫,那么,三民主义提出解放民族压迫,说明他们把矛头也对准了谁?

生:帝国主义

师:这样,革命派有几个革命目标?

生:两个,一个是反帝,一个是反封

师:在民权和民生两方面都没有太大的变化,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三民主义和同盟会革命纲领有没有实质性的不同?

生:没有,三民主义是同盟会革命纲领的完善

师:就是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下,武昌起义爆发,并且取得了成功。关于武昌起义的情况,给大家准备了一个视频,大家在看视频的时候要注意提取这几方面的信息,武昌起义爆发的时间及武昌起义胜利后对全国的影响。播放视频

生:武昌起义爆发于1911年10月10日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武昌起义后全国形势图,武昌起义胜利后,湖北首先宣布独立,接着,革命力量在南方迅速发展,这些粉红色的地区,都是被革命党控制的地区。通过地图,大家能够看到,革命党已经掌握了清政府的半壁 了。这么大的地方,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政府管理是不行的,在这种情况下,中华民国成立了。中华民国成立于什么时间?

生:1912年元旦

师:课本上写的是第二年,也就是1912年。大家把第二年改为1912年,清楚的标记出时间。什么事件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生: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

师;当然,孙中山德高望重,众望所归,成为中华民国大总统。可是,好景不长,孙中山的大总统的位置就让袁世凯给占了,他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这就是辛亥革命整个过程的概括。那么,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他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下面给大家几分钟时间前后桌讨论一下。

5分钟后,学生起来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的看法无外乎三种,要么成功,要么失败,或者既有成功又有失败。在同学各抒己见的基础上,肯定同学们的观点从某种角度来说都是有道理的。但是结果只有一个,给学生一个提示:衡量革命的成败,关键在于这场革命的成果是否达到它的革命目标。然后具体到辛亥革命这一事件上来。就拿辛亥革命来说,它的革命目标是反帝反封,也就是说,辛亥革命成败的关键就是它的反帝反封的目标又没有达到。

师:先引导学生分析反封的情况:袁世凯上任后,它使用的是儒家思想来控制人们,后来,他还称帝,对中国来说是走了一个皇帝,又有一个皇帝,中国的封建制度并没被根除,从这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

在引导学生分析反帝的情况: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是依靠帝国主义的支持,也就是说,袁世凯是帝国主义在中国统治的工具,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依然没有改变,从这可以看出,辛亥革命反帝的任务也没有完成。辛亥革命反帝反封两个任务都没有完成,说明辛亥革命最终的结果是失败了。

总结:对于辛亥革命的意义,我们可以这样说,他有成功的一面,因为它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补充小知识点:封建帝制从什么时间开始有的?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2000多年的时间),使民主和共和深入人心。他又有失败的一面,因为它的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但是最终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辛亥革命失败了,因为它的反帝反封的革命目标没有完成,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并没有变。

4.巩固小结:

给学生2分钟时间快速巩固这节课知识,然后当堂作练习,复习巩固知识.习题从练习册精选出来,以便能突出这节课的重难点。

5.板书设计

一、孙中山创建革命党

1、兴中会:1894年 檀香山

2、同盟会:1905年 南京

革命纲领、机关刊物、指导思想

二、武昌起义

1、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

2、辛亥革命的评价

人教版辛亥革命历史教案3

【课标要求】

了解武昌起义,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目标】

1.了解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镇南关起义、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等史实。

2.认识到革命志士的不懈奋斗推动了革命高潮的到来,最终实现了辛亥革命的胜利。

3.通过学习辛亥革命,让学生体会辛亥烈士愈挫愈勇的精神,认识到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是由无数的仁人志士的鲜血铺垫而成的,因而要倍加珍惜。而且,这种敢于牺牲自我、勇于奋进的精神是一个民族得以存续和发展的重要源泉。

【教学重点】

辛亥革命的经过和影响。

【教学难点】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新课导入】

教师:(诗歌导入)世间万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百年前的中国,帝国主义耀武扬威的占领着我们的土地,贪婪而蛮横的掠夺着中国的财富,而统治中国的又是一个封建专制腐朽软弱的满清政府。中国人民承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华民族处于濒临灭绝的境界。正是这个时候,无数仁人志士用血的代价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开启了中国进步的闸门和“振兴中华”的道路……这节课我们走近孙中山,学习辛亥革命,重温辛亥精神。

【新课探究】

一、革命志士的奋斗

教师:请大家阅读教材,说一说革命志士掀起武装斗争的概况。

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整理)

教师:(补充)秋瑾是中国近代杰出的女革命家,她的事迹激励着许多人走向革命。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和即将被处死的事实,她挥笔写下这样的遗书:“虽死犹生,牺牲尽我责任;即此永别,风潮取彼头颅。壮志犹虚,雄心未渝,中原回首肠堪断!”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是中国近代著名的革命烈士,就义前他所留下的《与妻书》字字泣血,情感充沛,读来令人心痛不已又热血澎湃,“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表明了“为国牺牲百死而不辞”的悲壮情怀,惜哉!痛哉!

二、武昌起义

教师:革命志士掀起的一次又一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它们推动了革命高潮的到来,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

教师:(展示《武昌起义形势图》),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和形势图,叙述武昌起义的时间和经过。

学生:(阅读教材,整理叙述)

(1)时间:1911年10月10日。

(2)地点:湖北武昌。

(3)主力:湖北新军。

(4)结果:占领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黎元洪为都督。

教师:(总结)武昌起义取得成功不是偶然的,他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十几年来不断奋斗的结果,同时也和人民群众的支持密切相关。总的来讲,武昌起义取得成功的原因主要是: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不断传播、革命派武装起义对革命形势的推动、文学社和共进会的长期工作、湖北新军的革命首创精神、人民群众的配合等。

如果说武昌起义是出乎意料地爆发,并出乎意料地取得成功,带有极大的偶然性,那么武昌起义后不久,全国一半以上省份的纷纷独立就是一种必然。这是对清政府腐朽的、愚昧无知的反动统治的一种唾弃,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从10月22日湖南首先响应,到11月底四川宣告独立为止,全国共有14个省先后宣告独立,脱离清政府的统治,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教师: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它具有怎样伟大的历史意义呢?

教师:(展示材料)

材料一辛亥革命形势图。

材料二民国初年,全国报纸总数高达500余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国民”命名,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 200万份,“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但报纸发表之意见,有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

学生:(观察材料一中形势图,体会辛亥革命后清王朝的土崩瓦解。阅读材料二体会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学生:(讨论,归纳)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教师:(提问)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推翻的是封建君主专制而不是封建制度?

教师:(讲解)封建制度包括封建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思想文化等各方面制度。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只是封建政治制度的一种形式。辛亥革命推翻了皇帝的统治,仅仅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教师:大家算一下封建帝制的起止时间,即从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到1911年辛亥革命的胜利,存在了2 000多年的时间。

【课堂小结】

随着时光的流逝,历史的硝烟已经散尽。这节课我们把思绪拉回到那百年前神州大地的武昌城,我们耳边仿佛又响起那场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中隆隆的炮声,一副副英雄的面孔仿佛又出现在我们的脑海里,是他们为真理与民主自由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行动,才有了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年代,他们是革命的先驱,我们应该永远缅怀他们。先辈们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和丰富的思想资源,成为激励后人继续探索民族解放道路的精神动力。辛亥革命的先辈们为国家为人民,不惜流血牺牲奋斗的理想,今天已成为现实。辛亥革命的先烈们开创的伟大事业,正由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继续前进。

人教版辛亥革命历史教案4

一、教学设计思路分析

(一)学习内容特征分析:

《辛亥革命》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册第二单元第8课的内容。《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进步革命人士在政治近代化上的探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承接了继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之后,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前的社会变革的爆发力。由经济技术变革到政治改良,再到政治革命,本节课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根据本节教材的安排特点,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提出问题,深入讨论辛亥革命的必然性以及必要性。

(二)学情分析

1、生理学习技能分析:初中八年级学生经历过小学与七年级的学习,在历史知识上具备一定的认知基础,但是水平参差不齐,对于调度历史时期的时代背景,显得有些困难。不能从历史时间的大环境下看问题。

2、心理学习能力探讨:革命史本身就带有丰富的激情色彩。对于长期饱受强国凌弱的中国,辛亥革命的历史运动又显得极其振奋人心。本节知识既有枯燥乏味的纲领文件,又有行色生动的革命运动背景。将二者结合,恰到好处的牵动了学生的空间思维与发散思维。

(三)教学设计重点

在教科书的设计和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合理运用学习理论,帮助学生完成有意义的知识建构学习。由生动的《辛亥革命》电影精彩片段引入课堂教学,以简便易行及形象的多媒体影音将历史事件变得生动化。注重概念形成与发展的思维过程,即知识建构的动态过程。

(四)教学设计基本理念与思路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创设丰富的情境,以历史事件中实例加以多媒体形象的呈现,以强有力的视觉冲击效果激发学生的眼到、心到、手到效应。通过知识迁移、情景设问促进学生的协作与交流,最终实现意义建构。

二、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辛亥革命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

教材目次人教版八年级历册

第二章第8课

教学

目标

【知识和技能】

1、了解孙中山救国革命思想路线的转变过程。

2、学会结合时代背景,深入探讨辛亥革命的爆发因素。

3、知道孙中山创办的政治团体以及武昌起义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1、根据联系前后知识点将知识面层层递进,知道辛亥革命的历史必

然性。

2、通过历史再现,激发对辛亥革命的学习热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近代革命志士的热血付出,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

2、培养学生学会联系历史与现实生活,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武昌起义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探究式学习法、情景创设法

学习方法

结合本教材的特点及所设计的教学方法,用“情景创设法”开展学习活动,以学生自己为主体,以历史时代背景为起点,利用“抛锚式”建构主义教学法教学,联系相关历史影音并进行深入探究,把学习过程和认知过程有机地统一起来,化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探索,使学生自主完成知识建构,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影音设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复习旧知】【新课导入】

多媒体呈现单元知识框架图

多媒体播放《辛亥革命》纪录片片段

观看完纪录片后,针对影视中提到的“孙中山的想法赢得了周围一些人的赞同”,引出孙中山创建革命党并展开提问。

【提问】孙中山在檀香山政治体制变更中,更加肯定了必须要武装暴力夺取清政府的想法,那么为了革命那一天的到来,他又做了那些前期准备呢?以及怎么去建立武装革命组织的呢?

看图并回忆旧知,从旧的认知中寻找对新知的理解。

观看纪录片,思考“为什么孙中山会选择武装暴力革命,而不是政治改良道路?”

了解革命先驱孙中山的热血救国的艰辛经历。

学生在了解完视频内容后,依据问题阅读课本内容。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复习与本节内容密切相关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点上建立新的知识体系。

将历史中的云雾般的孙中山,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的影视表达出来,直击课题“辛亥革命”,用影音、图像演绎方式将辛亥革命引入历史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用生活的镜头感受辛亥革命的真实存在。

通过多媒体影音展示内容的再现,教师抛砖引玉,让学生带着问题,结合视频播放内容在课本中找答案,达到学生自主建立知识结构,自主填补知识缺口。

【授受新课】

同学们阅读课本并填写回答“兴中会”与“同盟会”的创立时间、地点、创建人以及纲领。

【承转】兴中会的“振兴中华”纲领发展为同盟会的“三民主义”,在三民主义的启发与鼓舞下,满怀热血的有识之士,发动了一系列的武装起义。

【多媒体呈现】武昌起义形势图

【提问】

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回答武昌起义的时间、地点?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中武装革命形势路线,结合课本知识看看你们能不能说出起义的过程?

【多媒体呈现】

清帝宣布退位影像视频资料

【承转】以清政府的覆灭,清帝的退位引出第三个知识点——中华民国的成立

【多媒体呈现】孙中山戎装图

【提问】

1、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地点以及主要人物?

2、中华民国成立后的结局?

【发散思维】

有人说“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你同意这种说法吗?结合学过的时代背景说说为什么?

学生阅读课本且之间讨论交流,并思索回忆课前所讲,结合课本知识进行着答案的推测。

学生看图思考

学生回答

学生观看影像资料,感叹清王朝的覆灭。

学生回答

“1912年1月1日、南京、孙中山”

结局: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学生深思并回答成功方面:1、_了清朝统治。2、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3、使民主共和深入民心。

失败方面:1、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窃取。2、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以多媒体形象的演示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启发学生将历史信息进行联系比较,找出其中的继承性,让学生学会总结归纳、同类比较、综合分析等方法来总结知识点,有利于学生加强对知识点的记忆,加深对知识的了解程度。

让学生在问题中将新知识慢慢消化,并启发学生对新知识的记忆、理解。

将重要历史节点的一幕以多媒体影音呈现给学生,图文并茂的生动教学,刺激了学生的感、知觉。

引导学生回忆旧知识(历史时代背景),旧知识有时是不完善的,此处设下伏笔,意在引导学生形成认知冲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并为新知识的理解提供便捷之路。

【知识延伸】

发散学生思维,增加学生知识面的广度,对本节知识的教学具有积极作用。以中山装的纹饰、纽扣向学生阐述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与深入人心的民主思潮。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认识到孙中山的革命思想的形成与转变,知道了民主革命的艰辛道路,明白了满怀热血的有识之士报国救国的壮志。掌握了三民主义的含义,以及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时小结和反思,加深印象和理解。

【课堂练习】

1、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之后,继任这一职务的是:

A.黄兴B.蒋介石

C.袁世凯D.黎元洪

2.1912年中华民国正式成立,首都是:

A.北京B.武汉C.南京D.广州

3.对于辛亥革命的作用,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_了清政府B.结束了封建帝制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改变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

4.有位老人说他出生于民国三年,那么他现在的年纪是:

A.96B.93C.100D.87

【板书设计】

辛亥革命

一、孙中山创建革命党

1、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形成:

2、革命党的发展历程:兴中会——同盟会

二、武昌起义

1、时间:1911年10月10日

2、地点:湖北武昌

3、起义过程:

4、清宣布退位:

三、中华民国的成立

1、时间:1912年1月1日

2、地点:南京

3、人物:孙中山

4、结果: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教学反思】1、基于建构主义理论

指导学生利用生活影视素材,了解辛亥革命发生原因。

2、凸显历史学科特点

以历史史实为基础,从生活走进历史,从历史走进生活。

3、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有机结合

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使历史事件直观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

4、培养学生树立尊重历史,热爱国家、热爱生活的情操。

人教版辛亥革命历史教案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掌握制作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

○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精况,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习一代伟人“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革命精神;继承他“唤起民众”“振兴中华”的伟业,使自己具有胸怀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如何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深远,如何通过史实总结出来,这需要运用分析归纳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而这些能力对中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教学方法:问题情景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归纳列表法

教学过程与方法:

【导入新课】:(5分钟)

复习:①掀起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是哪一事件?是谁?(“公车上书”;康有为、梁启超)②谁在宣传维新运动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他的译著是?(严复;《天演论》)③宣布实行变法的清朝皇帝是?(光绪帝)④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因为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极力反对,而当时的整个国家大权正是掌握在他们手中。)

导入: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在他的领导下,革命党愈挫愈奋、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最终推动了武昌起义的爆发,这些武装起义基本上是革命党人在同盟会的纲领和旗帜下进行的,也正是由于武昌起义的成功,中华民国才得以于1912年元旦成立。

【讲授新课】:(25分钟)

一、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

1、同盟会创立背景——创立兴中会:

首先,让学生利用课前查找的资料简单介绍一下孙中山,从而对他有一个最初的认识。孙中山,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先行者、资产阶级革命家。字逸仙,广东香山(今中山)人,学医。一生致力于资产阶级革命,先后创立兴中会、同盟会;领导发动革命起义;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改组国民党;领导了“二次革命”、护法运动等

然后,讲述孙中山创立“兴中会”的过程、口号,并强调“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孙中山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1894年上书李鸿章要求改良,未被采纳,于是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立志_清朝。

最后,让学生读书后回答:①孙中山为什么要成立同盟会?②同盟会由哪些团体组成?为了积聚革命力量;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团体组成了同盟会。

2、同盟会成立:提出问题以此指导学生读书:同盟会成立的时间、地点及其性质。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是中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政党。

3、同盟会的革命纲领、目标和旗帜:根据课本中的同盟会政治纲领、目标和旗帜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说一说:如何理解孙中山提出的纲领和三民主义。

二、武昌起义:

1、武昌起义的背景:

简单介绍革命党人领导的武装起义。并指出: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扩大了影响,推动了革命高潮的到来。同时让学生知道:这次起义的主要力量是向革命的新军。湖北革命党人在新军中占十分之四,赞成革命者达四分之三以上,这样为起义成功准备了条件。

2、武昌起义的经过:

详细介绍起义的经过:1911年9月14日,湖北的二个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召开联席会议,确定在武昌举行武装起义,推举文学社蒋翊武为总指挥,共进会孙武任参谋长,组成起义领导机关。10月9日,因计划暴露,起义机关遭到破坏,革命党人彭楚藩,刘复在等被捕,慷慨就义。工程八营的革命党人于10月10日晚八时半率众起义,打响了武装起义第一枪。

起义胜利以后,革命党人立即建立革命政权,组成了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颁布军政府告示。广_群众踊跃参加革命军,武昌起义震动全国。

3、武昌起义的影响:

到11月9日,全国有10多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清朝统治土崩瓦解,危在旦夕。指导学生看地图:武昌—武汉三镇—湖北军政府—全国一半以上省份。

三、中华民国的成立:

1、中华民国的成立:

武昌起义后得到全国的响应,形势表明,建立全国性政府的时机成熟了。大家期望着在海外的革命领袖孙中山的归来。革命军进占南京后,17省代表在南京集会,商议成立全国性政府。1911年12月25日,孙中山从海外归抵上海,受到各界人士热烈欢迎。12月29日,各省代表推选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提问:中华民国何时成立?成立地点?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临时约法》其性质如何?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下令定国号为中华民国,以本年为民国元年。孙中山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师:1912年为民国元年,那么1949年为民国多少年?(教师介绍一下,民国纪年与公元纪年的换算方法。)民国成立,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被迫下诏退位,清朝统治结束。统治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从此废除。

【小结】:(2分钟)

辛亥革命已经有了九十多年的历史,辛亥革命的先辈们为之奋斗、为之献身的理想,今天已经成为光辉的现实。辛亥革命的先辈们开创的伟大事业,正是由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继续推向前进,以此加强学生情感方面的教育。

【练习】:(8分钟)

一、每课一得:

了解“共和制”的概念,说出“共和制”的特点,并能举出现在哪些国家实行的是“共和制”。

二、材料阅读:

答:《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在符合规定的前提下,有弹劾总统的权力,参议院在符合规定的前提下,有否定总统决定的权力。可见总统的权力受到法律的约束,而封建君主不受任何限制,君主就是法,谁反抗谁就是违法,君主的权力是高于法律的。

三、自我测评:

时间主要活动

1894年创立兴中会

发动广州起义

发动惠州起义

1905年创立同盟会

1906年发表三民主义

1906—1911年革命党人在其影响下发动了多次起义

人教版辛亥革命历史教案相关文章:

★ 八年级历史教案上册人教版

★ 《了解革命先烈》主题班会教案内容

★ 初中武昌起义教案模板

★ 历史教学活动策划方案五篇

★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历史教案

★ 建国71周年主题班会教案设计

★ 缅怀烈士热爱祖国主题班会教案五篇

★ 党班会记录教案内容

★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课改反思5篇

用户评论

夏日倾情

这个“人教版辛亥革命”真的太经典了!学课本的时候感觉故事很生动,现在回想起那些历史人物,真的热血沸腾!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你很爱吃凉皮

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这套 教材编排合理, 内容全面,尤其是在描述辛亥革命的各个环节时,语言清晰易懂,即使是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也能理解,非常适合课堂教学.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断秋风

虽然我很认可这份教材的认真性和系统性,但对于一些史政敏感话题的处理方式我还蛮迟疑的。希望能够更加客观全面地呈现历史事件的真相。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巴黎盛开的樱花

以前读书的时候对辛亥革命印象模糊,看完人教版的教案感觉眼前一亮!原来这场革命的背景和过程都那么复杂,那些revolutionary figure们的贡献也很伟大!

    有17位网友表示赞同!

七夏i

教材还是比较贴近实际情况,历史事件的讲述也让我更容易理解当时的处境和政治斗争。但我觉得对一些细节描写可以更丰富,例如人物内心感受等等。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荒野情趣

这套教案对于我们了解辛亥革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特别是现在很多年轻人都缺乏对史实的认知,通过这个课程可以加深他们的历史意识!

    有12位网友表示赞同!

黑夜漫长

我一直觉得人教版教材很不错,尤其是对于历史学科的阐释总是透彻而引人入胜。这份“人教版辛亥革命”也不例外,读完后让我对这一重要的历史事件有了更深的理解。

    有19位网友表示赞同!

南宫沐风

有些地方内容确实过于简明,可能不太适合深入学习,最好搭配其他资料进行更全面的研读!

    有14位网友表示赞同!

眼角有泪°

我觉得需要更加强调辛亥革命的意义,以及它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这部分内容可以更加深层次地探讨~。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致命伤

教材组织得非常棒,从事件背景到发展历程,再到影响结果都很清晰,让人很容易理解!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旧事酒浓

我以前读过其他关于辛亥革命的书籍,这个“人教版”相比之下更加系统化和易懂,尤其适合作为初学者的基础教材。

    有18位网友表示赞同!

安之若素

期待更多的历史教案能够像这样用生动的语言讲述我们的祖国历史!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终究会走-

我觉得这份教案缺少一些案例分析和图文资料,如果有更直观的方式来呈现历史内容,学习效果会更好。

    有7位网友表示赞同!

龙卷风卷走爱情

对这一段历史的描写还是比较平淡,希望可以加入更多关于人物的故事和细节,让史课更加生动有趣!

    有6位网友表示赞同!

々爱被冰凝固ゝ

总之这是一份很不错的教材,适合用来进行初步了解辛亥革命。当然,想要深入学习还需要结合其他资料进一步研究。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嗯咯

这个教案很有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过程。希望以后能出更多类似的优秀历史教案!

    有8位网友表示赞同!

江山策

内容非常全面,将各个事件都讲述的相当详细,尤其是一些细节描写让我印象深刻!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

神经兮兮°

很棒的一份教材! 虽然我个人更偏好深度解读的历史书籍,但这套教案对于初学者来说无疑是极好的入门之选!

    有15位网友表示赞同!

剑已封鞘

非常期待更多的历史学家能够以这种形式来讲解那些精彩的历史故事!!

    有9位网友表示赞同!